图为由“上海城市记忆40年”2018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写作大赛获奖作品改编的情景剧《网络生活》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11月24日报道:40年的城市记忆,沉淀在上海天际线的高低起伏中,摇曳在浦江两岸的交相辉映中,蜿蜒在地铁交织的疾速前行中,弥漫在苏州河沿岸的里弄人家中,市民用文字将这些记忆串联起来。今天下午,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普陀区文化局主办的“上海城市记忆40年”2018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写作大赛颁奖展演活动在普陀区图书馆举行。
自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启动以来,2018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写作大赛在短短两个多月的征稿期内收到稿件4400余篇。参赛者中,年龄最大的老者有98岁,年龄最小的小朋友年仅8岁。经过作品初评、复评及终评,百篇佳作从数千篇文稿中脱颖而出,其中学生组13篇,成人组87篇。
图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赵丽宏点评获奖作品
百篇美文以小见大,抒发了市民越来越充盈的幸福感。作品中有讲述城市变迁、出行之便的,比如许玲琳的《变迁》讲述了普陀区洛川路近30年来的变化,从籍籍无名到车水马龙,从城市发展的卫生死角到经过城市顽症治理后成为一条非常洁净的道路,从一条路的缩影看街道在改革开放40年间从物质文化的发展到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她告诉记者:“我是1981年出生,算是改革开放的见证人,感触比较深。”朱铁武的《最绚烂的风景在隧道深处》,用文字深情记录下上海轨道交通四号线建设抢险和修复中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
有些市民的作品则讲述了个人、家庭乔迁之喜以及生活之变。安可心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她从父母赤手空拳来上海打拼的经历中,观察到生活细微且深刻的变化,感悟到普通人的奋斗故事虽是平凡,但他们迈出的每一步坚实脚印将会使这个时代变得更为闪亮。还在读小学的安可心告诉记者,知道自己的文章入选百篇美文,开心得跳了起来。她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的父母就不会来到上海。感谢这个时代,让千千万万的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希望更多的人有付出就有收获!”在刘世洁的《行走的箱子》中,三次乔迁连接起个人家庭和时代大潮的命运,从瓦房到住宅小区,从青石板路到整洁干净的街道,变化的是城市面貌和生活品质,不变的是箱子里的记忆与情思。
作品中还有抒发个人理想、讴歌时代变奏的。比如,王雅军的《时代让我追梦》。他作为“老三届”的一员,从“北大荒”的文学青年到退休前加入作协,在时代变化中收获了自我成长,实现了文学之梦。陆领苗的《尘封的记忆在改变》,从老一辈的娓娓讲述中感悟到,改革开放前那些尘封的记忆正被时代快速的发展持续改变,展望未来“这个城市或许会以另一种全新的面貌迎接他人。”
“这次获奖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点:非常真实,有真情实感,写的都是每个人的切身体会。”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赵丽宏告诉记者:“这四十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沧桑巨变,我们的城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见证了这个变化。”大赛获奖作品将陆续在上海市民文化节、上海市普陀区图书馆等微信公众号上刊登发布。
图为新书《上海城市记忆40年——2018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写作大赛优秀作品集》揭幕
据悉,市民的40篇优秀美文,与叶辛、赵丽宏、孙颙、陈村、秦文君、杨扬、殷健灵、陆梅等沪上知名作家的40篇文章,共同集结收录于《上海城市记忆40年——2018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写作大赛优秀作品集》。作家赵丽宏以自己的书房为坐标,怀想曾经发生在上海的种种故事,有炮火中民族英雄的坚守,有赋予沧桑和辉煌的外滩建筑群,更有城市变迁带来的全新气象和喜悦,这一切都被记录在了《在我的书房怀想上海》一文中。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上海的一座桥,两条路》分享了其与外白渡桥、新华路和南昌路的记忆,延续出一段千丝万缕的恩情和亲切。
图为获奖作品改编美文诵读《啊!苏州河》
活动现场,女声独唱《春天的故事》用歌声带领市民回到了改革的起点;由获奖作品改编的美文诵读《啊!苏州河》道出了苏州河两岸曾经孕育的诸多民族工业,从老旧厂房到创意园区,苏州河及两岸的变化让每一个上海人感到欣喜与骄傲;由获奖作品改编的情景剧《网络生活》,用幽默逗趣、时下流行的语言,现场演绎了互联网时代对百姓生活带来的惊人变化。一位现场市民观众说:“用舞台演出的形式来展现写作大赛作品内容,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人记忆深刻。”
颁奖展演当日,组委会在普陀区图书馆一楼大厅举办了“连环画里的40年”主题画展。展出了从专业出版、创作机构遴选的《乔厂长上任记》《平凡的世界》《当代雷锋徐虎的故事》《邹碧华》《抓斗大王“包起帆”》等一系列连环画作品,以“城市记忆”、“改革故事”、“杰出榜样”三个板块,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的点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