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界哨口 老焉
□邱锋
黄洋界
参观八面山后,我们乘车沿着盘山公路左旋右转,到了海拔1300多米的黄洋界。
黄洋界气候多变。刚来时,四望苍山起伏,像沧海掀波;云雾飞涌,如巨浪奔腾;黄洋界恰似屹立在汪洋大海里的海岛,所以这里原名“汪洋界”或“望洋界”。不久,阳光乍露,碧空当头。我们登上了哨口的一个大平台。这里矗立着两座纪念碑:一座是横碑,大理石上镌有毛主席手书《西江月·井冈山》手迹;一座是竖碑,上有朱德委员长亲笔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11个大字。
我们一边吟咏着毛主席的光辉词章,一边听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同志介绍当年黄洋界保卫战的情景。
1928年8月下旬,湘赣两省敌人乘红军主力远在湘南之际,纠集了4个团的兵力向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湘敌吴尚第八军一个师抢赣敌之先,从炎陵县进大陇,直逼黄洋界下。当时守山的红军只有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团长朱云卿和党代表何挺颖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了毛主席8月中旬在永新九陂村紧急会议上,关于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的指示,提出了“誓死保卫井冈山,与山上群众共存亡”的战斗口号,并详细研究了军民共同抗敌的措施。
黄洋界哨口一共有三道工事:北面的工事由两个排负责阻击从龙市小路上来的敌人;西南面的工事由一个连负责阻击从湖南炎陵小路上来的敌人;山顶瞭望所由一个排负责监视山下敌人,并掩护左右两个工事。工事上还准备了擂木滚石,工事前设下了竹钉陷阱。赤卫队、暴动队埋伏在附近山头,准备摇旗呐喊助威;儿童团员们准备在煤油铁桶里燃放鞭炮假冒机枪声音。
8月30日清晨,战斗打响了。湘敌一个师密集在黄洋界山脚下,用强大火力攻山。红军故意不理睬。等敌军进入火力有效射程,红军一声喊“打”,步枪、鸟铳喷吐出火焰,山头上滚石、擂木向敌人倾泻,大批敌人被打死打伤。活着的慌忙往路旁树丛中逃窜,又掉进陷阱和竹钉阵中。激战一个上午,打退了敌人三次冲锋。敌人不甘心失败,准备发起更大的攻势。陈毅安营长派人从茨坪军械处抬来了二十八团留下修理的一门迫击炮,向敌人射击,一发炮弹正中敌群。这时山头红旗招展,军号嘹亮,喊杀之声不绝,“机枪声”响个不停……敌人以为红军主力回到山上,不敢恋战,当夜就撤回。在新城伺机出动的赣敌听说湘敌退走,也赶紧逃之夭夭。湘赣两省敌军连夜逃窜之后的这天夜里,战斗在黄洋界上的军民们,欣喜若狂,彻夜不眠,欢呼胜利。当年参加过黄洋界保卫战的三十一团一营一连党代表刘型回忆:当年红军官兵杨至成等几位京剧爱好者,当即就在黄洋界上模仿京剧诸葛亮《空城计》的唱段,编了一段《毛泽东的空山计》,有的敲着竹板,有的击着脸盆,有的打着塘瓷饭碗,兴高采烈地你一句、我一段地唱了起来,歌颂井冈山军民团结御敌的胜利:
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
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
举目抬头来观看,
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
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
二来是,二十八团离开了永新,
你既得宁冈茅坪多侥幸,
为何又要侵占我的五井?
你莫左思右想心不定,
你既来就该把山进,
为何山下扎大营?
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
你来、来、来!
我准备着红米南瓜——南瓜红米,
犒赏你的众三军。
你来、来、来!
请你到井冈山上谈谈革命。
毛主席从湘南率红军大队回到井冈山后,听取了这次战况的汇报,写下了光辉词篇《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1963年,营房旧址仍然由当年负责施工的李少垣同志到现场指导,按原貌修复。此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营房的中厅还增设了《黄洋界哨口工事专题展览》,向观众介绍黄洋界保卫战的经过,同时还展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黄洋界时的照片。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井冈山的“黄洋界红军哨口遗址”和“中国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供人们参观瞻仰。
1965年5月22日,毛主席“千里来寻故地”,重上井冈山,又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光辉词篇: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在黄洋界附近,我们又参观了毛主席和朱军长当年带领井冈山军民挑粮上山途中休息的地方——木荷树下。毛主席启发红军战士站在黄洋界要看到全中国和全世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我们触景生情,深受教育。
值得铭记的是,我因工作关系,来黄洋界的次数至少有二三十次,在这里我陪同过当年参加过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谭震林、何长工、陈士渠、李克如等。他们的亲历亲见,让我们感慨万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