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建站 > 美文欣赏 >

麦弗逊,你了解得太少【经典科普巡礼】

导读:

MacPherson职业经历的跌宕起伏,并没有因为踏上GM这艘大船而趋于顺畅。

为什么天才工程师的设计方

MacPherson职业经历的跌宕起伏,并没有因为踏上GM这艘大船而趋于顺畅。

为什么天才工程师的设计方案被搁置了十几年才得以量产?

这一集主要讲述MacPherson在GM就职期间发生的事情,以及为雪弗兰设计的神车Cadet。

图:麦弗逊方案应用于前、后轴

对了,上集提到了一个勤奋好学的“偷经者”,把主管的宝书悄悄带回家恶补。他看见了帖子后,给我发来消息:“感谢那本书,的确没白看。因为看了一晚上发现根本看不懂,所以很快就调整方向了,现在做的很开心。”发现自己不适合做什么,有人花了数年,而他只花了一晚上。只做自己擅长的事,定位的确是门艺术。

Part 4:有多大气量,就能做多大事情

MacPherson职业经历的跌宕起伏,并没有因为踏上GM这艘大船而趋于顺畅。

上世纪30年代,车厂造的车子都比较笨重,GM也不例外。GM总部一直想研发一款真正适合家用的买菜车,车重不超过两吨就很好了。

这里需要带大家理性认识一下车重。今天主流车重位于1.3~1.8吨,如果换成全钢的试试看?

当年的车可没有什么铝合金、非金属复合材料、中空工艺来减重哈。要想轻,就得动脑筋简化结构,因此车重低于两吨不是容易事儿。要知道,建国初期接外宾的红旗轿车可有3吨多哦。

1927年的雪弗兰敞篷轿车

1932年的凯迪拉克系列

1930年GM的大巴,真正的空间王!比两个成年人还高

1934年,GM开始意淫要造一款没有单独车架的小轿车,也就是今天说的“承载式车身”(unibody),这样可以大大减轻自重。

形象地展示一下,下面是非承载式车身(bodyover frame)的例子,车壳子是安装在预先造好的车架上的,目前的卡车、某些SUV还属于这类架构▼

图:非承载式车身和独立车架

下图就是承载式车身的例子,在制造整个车壳时就对某些部位做加强,起到车架的作用,自重更轻,但是事故损伤车身骨架后,修复比较麻烦▼

图:大黄蜂的承载式车身

美国人30年代就寻思造承载车身了,诺粉知道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造的么?

我们是1985年!那年,桑塔纳轿车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有了第一款承载式车身的汽车!当时我们落后人家50多年。

虽然今天,我们在某些方面接近了世界的步伐,但多数基础系统的知识理解和应用层面,我觉得至少还有20年的差距,比如纯机械的悬挂,纯机械的传动系统,纯机械液压的转向系统,听上去都不高大上,但国内从业者精通的真的不多。

怎么知道呢?看看国内落后的教材就知道了。

我2002年在德国留学时,发动机教材上已经在讲宝马的Valvetronic和缸内直喷稀燃技术了。全面追赶,需要每个工程师的努力和脚踏实地。

回到MacPherson,他对小车项目非常感兴趣,主动请缨担任项目主管,几个Hupp过来的工程师同事也加入项目组,分别负责车身设计和系统匹配。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交出了漂亮的答卷。车重竟然被刷1吨以内,在材料科学并不发达的当下,堪称工程奇迹。

在这款车型中,麦弗逊悬架首次从图纸变成现实,装上样车,大大减轻了前桥重量,提升了操控。要知道,当时的车子都是非独立悬挂,遇到路面起伏,整个底盘都会跟着跳,又重又不舒服。

图:1930年的迈巴赫车间

看到上图生产线上的车桥了么?当年的轿车前、后都是钢板弹簧+整体车桥的,哪怕是迈巴赫,也用非独立悬挂,簧下质量很大,在经过起伏路面时,整个车身都会歪斜。

图:非独立悬挂经过起伏路面

麦弗逊悬架呢,有诺粉说讲到现在还没看到它长啥样,诺诺先简单的给大家脑补一下。

看下图,下摆臂(绿)加一根固定在车身上减振器(红),就构成了经典的麦弗逊悬架。左右车轮可以独立缓冲路面冲击,最小程度地造成车身的起伏,而且前、后桥都适用。(这里我故意没有说A臂,是不想把大家对麦弗逊悬架的认识限制住了,后面你会明白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

图:麦弗逊独立悬挂经过起伏路面

麦弗逊悬架,地道的英文叫MacPherson Strut,而不是MacPherson Suspension,因为减振器还起到了滑柱和导向的作用,所以用strut(滑柱),这也是它的特色——一物多用,节约零件。

如果当年有互联网的话,估计老麦的粉丝可以轻松超过诺诺。同为汽车工程师,他是知识创造者、历史书写者,而诺诺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已。

可惜的是,由于大公司的种种原因,这款车型并没进入量产,因此麦弗逊悬架的优异性能根本没有被施展出来,也没机会得到世人的认可。

几个Hupp过来的好伙伴沮丧地告别了GM和MacPherson,去了一家冶金制品供应商上班(Budd公司),继续车身工艺的研究,而MacPherson却冷静地选择留下。

由于原型车开发的优异表现,MacPherson在一年后被升迁至雪弗兰品牌,担任客车和卡车事业部的首席工程师。

这就叫“笑到最后,笑得最好”,混大平台的人,除了视野,还必须有大气量。

Part 5:苦等十年,机会再次眷顾

一转眼,又是十载的埋头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