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如何保障学生的论文答辩顺利开展?如何确保学生如期毕业?如何为学生就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如何实现学生“少跑腿”,不见面、无接触完成毕业相关流程?
这些问题似乎都绕不开“在线”二字,而在线答辩、在线招聘、一网通办的背后,离不开高校信息化手段的支撑。
高校纷纷试水“云答辩”
疫情当前,如何保证应届生顺利毕业成为众多高校的重要任务。3月4日,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上半年毕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工作的通知》指出,对于春季毕业研究生,可组织开展远程视频答辩。由此,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调整毕业考核方式,开启毕业论文的线上答辩模式。
在线答辩需要借助相关视频会议软件。同济大学首批两名博士生视频答辩利用ZOOM平台进行。两名博士生完成汇报及回答提问环节后暂离会议室,答辩委员会专家随后开展线上讨论,在秘书的协助下,通过微信“群投票”小程序完成了无记名投票表决。西北工业大学的线上答辩则采用“钉钉”视频会议软件,按照现场答辩流程进行线上答辩,整个过程规范合理、视频全程无卡顿、声音清晰、节奏顺畅,全程覆盖了全员截图、会议录音及视频录制。
同济大学视频答辩场景
目前看来,线上答辩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具备很多线下答辩没有的优势。线上答辩一定程度上更能彰显公开透明的要求。整个答辩过程及后续的匿名表决环节,都可以录屏、截屏,作为答辩记录留存,有助于后期的复查与监督,倒逼论文答辩提高标准。
西北工业大学的老师表示,只要保障网络畅通,以目前的技术完全可以支持视频答辩所需的功能要求,学校的在线答辩工作进展很顺利。作为从业者,他一方面希望视频会议能够成为大家日后工作交流的主要手段,但也希望疫情过后大家可以面对面交流,因为面对面交流的感受是科技无法替代的。
应对特殊的招聘“旺季”
毕业生的春招工作无疑是近期牵动人心的大事件。每年的3~4月是企业集中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展招聘的黄金时期,大量岗位会在此期间被推送。然而,受疫情影响,高校延迟开学,春季招聘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招聘周期延长,招聘岗位减少等给毕业生就业造成很大困难。为此,相关部门、企业及高校纷纷借助信息化手段,全力保障毕业生就业。
2月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五部委针对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就业工作下发了通知,并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别提出,“暂停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场招聘活动,鼓励高校和用人单位利用互联网进行供需对接,实行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网上报到。教育部推出针对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线上就业指导网上就业服务“专栏,为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指导线上资源,全力促进毕业生就业。
教育部开通毕业生就业专栏
疫情下的招聘”旺季“,高校该如何度过?伴随用人单位相继发布网上招聘信息,各高校也开始筹备空中双选会,并已于2月中下旬陆续开展。2月19日,西安交通大学发布通知称,即日起用人单位可自助申请举办网络招聘会,申请审核通过后即可举办空中宣讲会;同一天,浙江大学向用人单位发出了春季综合空中双选会邀请函;2月24日,清华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首场在线招聘活动暨华为公司清华专场空中宣讲会举行……一场特殊时期的网络招聘潮正在袭来。
现阶段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但在此过程中,高校在相关软硬件设施方面也面临挑战。以”互联网+“就业平台的建设为例,国内高校基本上都是近几年才着手开展此项工作,某些重要功能还未完成。按计划,四川大学将于今年上半年完成新就业系统的建设,但由于爆发疫情,学校只能紧急与相关公司合作,在原有基础上开发一些补充性的专门平台,如毕业生学习交流平台等,保障特殊时期的毕业生就业。
网络招聘成效有待验证,但疫情将在客观上极大推动高校就业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毋庸置疑。”互联网+就业“的新型机制将借助此次疫情在高校落地,未来会日趋成熟,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高校的就业格局。
落实无接触办理离校手续
在此之前,上海、广东、淄博等地已借助一网通办就报道流程、档案查询等,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服务。2019年,广东省教育厅宣布,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智慧服务平台上线,平台可提供电子报到证、档案去向查询、生源上报、改派方案申请及就业创业信息上报等功能服务。
疫情期间,高校的一网通办助力无接触完成毕业相关流程的作用更加凸显。除为办理毕业离校手续提供便利外,还将进一步推进就业服务业务的流程再造,全面实现就业签约等学生就业事务受理网上办理,减少学生流动和聚集,加快构建贯通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和高校毕业生求职需求的供需对接平台,促进供需双向对接。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办理成绩单、在读证明等证明文件的便捷度,让信息多跑路,让学生少跑腿,华中科技大学引入可信电子成绩单系统。可信电子成绩单是指具有电子签章的PDF版成绩单文件,采用国密算法和国际加密算法结合的双重数字签名,保证文件的可信度和不可篡改性。同时,学校已与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电子成绩单验证服务平台对接,极大增强了电子成绩单验证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华中科技大学“可信单子成绩单”
疫情推动了“互联网+”在高校信息化工作中的进一步落地,也为毕业生相关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无论是在线答辩、在线招聘、网上流程办理,还是前不久高校纷纷投身的在线教学“大考”,都是对高校信息化工作的一次考验和磨砺。经过此次疫情的历练,高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会得到重新审视,高校师生的信息化素养也会得到大幅提高,信息化应对挑战的同时,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01年,教育部提出“为了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水平,需要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的建设”。由此,拉开了高校以信息化服务学生就业的序幕。
高校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始阶段。2003年以前,部分高校在教育部要求下建成了本校的就业信息网;
2.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2005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服务信息网络,全国大部分高校建立了就业网站等信息化设施;
3.响应要求建设阶段。2005年,教育部强制所有高校必须开通就业信息服务网,全国高校基本都已建立了就业信息网站;
4.主动建设阶段。2007年至2010年,高校从不同方面加强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化的建设,丰富了就业信息;
5.统筹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已建成的国家、省(市、区)高校三级就业网络服务平台,信息化成为支撑学生就业的基石,可以说,信息化的理念和手段与学生就业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