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电脑行情 >

新基建,让高校信息化走上快车道

导读:

  随着国内疫情的持续好转,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开始逐渐恢复,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强大的基础保障能力

  随着国内疫情的持续好转,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开始逐渐恢复,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强大的基础保障能力。多年来在基础建设上的全国性持续投入,使得交通、广电、电信、农业、物流、电商等行业都在疫情期间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使得国家能够充分发挥体制优势,集中全国力量支援湖北的同时,还能保障其他各地的基本生产。从信息化行业看,更是如此。本次疫情防控工作能够做到让他国“抄作业”,国家级的信息化基础能力也至关重要。从信息发布、数据披露、生活保障到封城管制、社区防控,当然也包括以惊人速度完成的16座方舱医院、两座神山医院的建设和运行,这些都得益于稳定的信息基础设施所提供的强大服务能力。基于此,本文探讨高校信息化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要作为高校信息化工作的长期核心内容

  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否让人满意,要看应用建设能不能符合教师、学生、管理者等终端用户的使用需求、能不能促进其能力或业务发展。而所有的上层应用建设,都必须依靠基础设施的稳定、高效、安全。这是一条基本共识,但却经常被漠视。就像我们在家上网,很少有人关心接入的宽带通讯线缆是光纤还是铜缆、光纤的另一头在哪里。参看本次疫情期间,湖北省尤其是封城的武汉市民基本生活能够得以保障,发达的公路、航空、铁路组成的公共交通网为物资的快速调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武汉市民能够及时得知政府发布的各类消息通知,没有谣言和恐慌情绪蔓延,电信和广电行业服务的普及与稳定功不可没。类似例子都告诉我们,国家在多个方面的基础实力为此次新冠病毒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基础实施的高水平建设,赋予了关联服务以发展活力,甚至能促成一个行业的形成和高速发展。比如我国目前大力推进5G建设和发展,加速5G应用和产业的普及,就是希望复制30年前美国举全国之力推动信息高速公路的全球辉煌起点。回想4G普及的初期,我们也在问相同的问题,4G能干什么?而现在,电商、自媒体、直播、移动支付借4G之风已经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要以基础设施的高水平建设为高校发展赋能,基础设施建设就不应该只是响应某个应用的单独需求而完成的配套建设,而应该持续、主动地稳步推进。基础设施的内涵是基础性服务能力,这项能力制约和影响了上层应用的使用方法和意愿。当有了最稳固、最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能帮助教育工作者想什么就能做到什么时,被技术能力低下限制的思想才会释放光芒,而信息化能力才能成为高校发展的助推力。

  二、现代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含义

  1.正确理解信息化基础设施内容

  当下我们理解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含义,要紧跟国家和社会发展现状。参考国家提出的新基建内容,可将高校信息化现阶段的基础建设概括为:凡是不直接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但又是必须的,都属于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对照国家新基建战略提出的高速公路、高铁、建筑、桥梁、石油、燃煤到电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内容,在高校信息化领域,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化建设为例,从基础网络、服务器、通讯光缆、无线电民用通道、通讯管网包括配套设施这些常见基建,到多级数据中心、数据采集器、传感器、数据中台、数据库、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网络安全控制,再到运维服务、运营管理、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包括学校已经开始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的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还包括规划当中的大数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类数据及运维服务,都属于高校当前新基建范畴。

  从这个概念上说,新基建的内容并不是以软件还是硬件来区分,就目前学校已建和规划的内容看,严格地说只有网上办事大厅属于应用,其余都属于基础建设。只是有很多系统是同时做了基础性建设和应用服务提供这两方面,比如教务、人事、OA、学工等等应用系统。这样的现状造成了一种尴尬的现象,数据采集或生产的维度、计算模型、分析方法、展示方法、交互方法等等都是唯应用论,也就是说,数据在产生的初期就有明确的目标,是为了哪个流程、哪个参数、哪个公式、或者是哪个产品服务的,这就产生了数据应用的瓶颈。由此又要将其清洗、补充、重置、转存到中心数据库,增强其多方服务能力以后再发布出来。但学校作为产品用户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只能保持和强化中心处理的能力,并避免在架构设计上、在实际应用时犯类似的错误,比如强行跳过中心数据库、直接将数据供应方和应用方通过特殊方法对接等。

  2.信息化新基建的建设原则

  笔者认为信息化建设当前五年的阶段性目标,就是将一切数字化。这个“一切”,包括流程(办事流程、公务流程、其他往来流程)、实体(人、财、物体)和方法(会议、课堂、实习)的数字化,还包括可以用人工智能逐步取代的其他工作内容,比如在线咨询、部分运维,甚至道路卫生清洁工作。

  “将一切数字化”本身就是目标,先不用问数字化之后干什么,按照广泛采集--有效汇聚的思路建设,始终保持所采集数据的全面、实时、准确;始终保持数据可以高效、多维使用。即便当前没有人、没有流程用到那么多的数据,也要尽可能多去数字化。

  高效信息化新基建的建设标准是:如果有数据要被使用,那么这些数据就可以随时、任意、有效的被使用;一切有可能干扰这个目标的因素都要改造,而且要高标准改造,且保障干扰尽可能不在短期内再次出现。

  3.信息化新基建服务能力深刻影响当前和未来

  我们有时戏称“贫穷限制了想象”,其实对信息化能力和发展水平错误认识、对什么是科幻什么是科技都认识不清、或者就是觉得没必要继续发展和进步、也不愿意付出努力去加多认识,不就是对信息化领域认知的贫穷么?想象被认知的贫穷限制,就更不会去了解、去应用、去融合了。而这里的想象说的就是先进方法理论的研究,这恰恰是引领技术发展方向的高级别表现,是行业领军者应该做的。

  太多案例证明,只要有了趁手的工具,人们就能造出琼楼玉宇。当我们真的可以用信息化技术、用科技为教师、为学生、为管理、为服务去赋能的时候,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也就是可以走上高速轨道了。

  例如,在做课件做PPT时,在一个人、没有在线资源的情况下,是不是只会用PowerPoint自带的模板?但是当你拥有2000+的模板、2000+的矢量图表、2000+的动画库,免费还支持在线导出和编辑视频,你会不会想做得好一点?如果其他老师的课件都可以随时在线观摩,你会不会想做得好一点?如果学生可以评价你的PPT,你会不会想做得好一点?如果PPT不需要U盘保存、直接在线做、做完就保存在自己的空间,你会不会想做得好一点?如果PPT可以直接在上课时调用、不用下载、不用导出导入转发,你会不会想做得好一点?如果上课时PPT的翻页时间、学生提问、课堂测试、结果反馈分析都可以和PPT按页关联,你会不会想做得好一点?如果一学期的课堂数据都可以进行分析、还能多班级横行综合对比分析,只需要按规范做好PPT,你会不会想做得好一点?再如果,你的PPT优秀到别人需要付费观看和下载,你会不会想做得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