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电脑行情 >

从疫情防控看高校信息化应急响应能力

导读:

从疫情防控看高校信息化应急响应能力

从疫情防控看高校信息化应急响应能力

  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全民宅在家里上网课和办公,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前所未有之高。各种网络教学平台、视频会议系统雨后春笋般涌现,从“被吐槽”到“离不开”,从“不会做课件”到“网红教师”,从“面对面”到“屏对屏”远程会议、在线答辩等,各种互联网应用功能越来越强大,全民的信息化素养大幅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快速推动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作为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和有力抓手,信息化建设水平这几年全面提升,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内部治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面对疫情,信息化在高校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疫情也对高校信息化应急响应能力提出了挑战,我们也要认真看待存在的不足,从中得到启示和思考。

  高校信息化应急响应能力存在的不足

  此次疫情是对高校信息化应急响应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暴露出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短板和不足,我认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校信息化部门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参谋、咨询、决策参与机制仍需完善,无法快、稳、准为疫情防控中各管理部门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提供及时响应和支持。

  多数高校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尚未形成,信息化部门管理体制没有理顺,职能定位仍停留在“教学辅助部门”,战略地位模糊不清,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无法满足高等教育改革中“以信息化促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特殊时期,如何全面落实学校决策部署,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迅速、精准的信息化支持,需要信息化部门深度参与学校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以更好地为学校疫情防控和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信息化支持手段和解决方案。

  2.高校信息化部门自有技术团队人员不足,技术不全面,疫情防控各项应用建设所需快速响应支撑能力有待加强。

  疫情防控期间,外网访问、线上教学平台、视频会议系统、业务系统、网上办事大厅保障,健康打卡、校园进出管控、返校各阶段健康报告及行程管理等,都要求信息化部门快速响应,用最短的时间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但由于信息化部门人手普遍不足,技术团队在网络架构、数据库、应用前端后端开发、信息安全等各项技术方面存在短板,导致不具备完全自行开发能力,转而委托第三方公司来实施,而第三方公司在需求响应、开发周期、产品成熟度、开发费用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不能快速响应学校的需求。

  因此,高校建设自有的信息化技术团队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扩充技术人员,提升团队技术综合能力,使学校能够自主可控快速完成应用的开发,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3.信息化基础平台、支撑平台、工具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无法利用已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快速构建疫情防控各种应用。

  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提出了各种信息化应用需求,如果所有的需求都从零开始建设,那么建设效率、建设质量、平台稳定性等都无法保证,这就需要信息化部门利用已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对已有的信息化应用进行改造,快速响应各种新的需求。

  如疫情防控中的各种在线申请,可通过办事大厅流程引擎快速搭建;移动健康打卡日报,可通过改造移动校园调查问卷应用快速实现;校门楼宇管控,可通过改造会议签到系统快速实现;解决身份识别,可通过一卡通实体卡、虚拟卡和人脸识别系统快速实现;各类打卡待办提醒,可通过统一消息平台实现,等等。

  这些都要求高校要扎实做好各类信息化基础平台、支撑平台和工具平台的建设,为快速解决问题提供支撑和保障。

  4.数据质量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信息化部门的快速响应能力。

  高校近几年普遍在开展系统集成整合、流程优化再造和数据治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此次疫情防控各项信息化应用的建设,暴露出了数据质量的诸多问题,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响应。

  如学生返校申请,存在着学生无对应辅导员信息无法审批的问题;校园进出管控,存在着在校园内工作的正式人员、自聘人员、外聘人员、临时人员和居住在校内的教职工家属等分类及信息不全而无法全方位精准管控的问题;每日移动打卡提醒,存在着学生身份类别和状态不准而不能完全精准推送的问题等。

  这些问题说明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质量,并通过疫情防控等各种必须要开展的工作持续推动数据治理。

  5.自建应用与互联网应用的融合不够,信息化部门需要以开放的视野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化需求,信息化部门在自主或委托第三方研发的同时,也要考虑引入成熟的互联网应用,将工作重心从自有产品调整为向师生推荐成熟的互联网产品,从而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如网络教学平台,自建的平台从功能性、稳定性等各方面都与成熟的互联网产品有较大差距,与其花大量的精力完善自有平台,不如直接使用成熟的平台;又如“健康码”“行程码”等成熟的应用,可直接引入到校园的进出管控工作中,而没有必要再另行开发自有的应用。

  当然,校内外应用融合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实现校内外数据的融合,这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提高信息化应急响应能力的思考

  经历了这场疫情,我们用信息化手段快速满足了各种疫情防控需求。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有些问题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要平衡好信息化治理和技术支撑的关系。

  高校领导应加强对信息化建设、治理、统筹、服务等工作的了解,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发展对高校治理相关工作的重要推动作用,将学校发展的综合改革设计与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融合及衔接,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治理现代化。

  信息化部门应以提高学校管理、服务、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为目的,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找准自身定位,主动作为,以师生信息化需求为导向,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高校现代化治理体系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创新治理方式方法,提高高校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2.要平衡好建设精品和应急需求的关系。

  信息化部门应树立精品意识,建设功能强大、界面友好、使用方便的信息化产品。而面对疫情防控等应急需求,能够快速建设好满足基本需求的应用则是最需关注的问题,这时UI的设计可以不用精雕细琢,能够用简单方式实现的问题也不用花大力气追求完美的方案。总之,第一时间能够解决问题就是完美的方案。

  3.要平衡好应急建设和统筹建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