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发展的“金钥匙”,专家人才是创新的“主力军”。在5月28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的目标越明确、任务越繁重,越需要专家人才发挥自身作用,不断以科技创新助力新时代发展,在新时代谱写创新发展新篇章。
抢抓机遇,担当作为,当好科技创新“排头兵”。随着全球科技创新大潮不断涌进,技术发展和知识更新全面提速,科技创新领域竞争日趋激烈,对科技高地的抢占已成趋势,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可以说,谁能把握科技创新的先机,谁就能引领创新发展的趋势;谁在科技创新的潮流中懈怠停顿,谁就会被科技时代所抛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一样,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为此,应抢抓创新机遇,勇于担当作为,力争在科技创新中当好“排头兵”。一方面,要从实现个人价值的角度出发,增强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积极投身科创事业,立足本职踏实前进,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激发科研创新激情与活力,不断提升科研能力、扩大学术影响和做出科创贡献,在本职工作中躬身实践、不断向前。另一方面,要从履行科研报国职责的角度出发,不断解放思想,提升思想水平,增强科研创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责任意识,发挥勇于担当、踏实奋进、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以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攻坚克难,以点带面,实现科技创新“全提升”。创新之难,就难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难在于对新兴科技的开创,“创他人未创之业”需要承担巨大的“沉没成本”和风险挑战。然则,也恰因创新之难,方能突显创新之珍贵。特别是实现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实现在关键技术上的创先引领,对发展而言意义极其重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为此,应勇于攻坚克难,立足以点带面,不断在科技创新中实现“全提升”。一方面,要聚焦“难之尖端”,率先打开局面。在科研中立足现实工作领域,聚焦科技创新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做到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不断向深处研究、向实处推进,力求实现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科创成果新突破,不断引领科技创新发展前进新方向。另一方面,要统筹“系统创新”,实现系统拓展。注重创新协同带动,坚持创新“点面结合”,以尖端领域创新为突破,积极拓展科研创新范围,实现以点带面、多点开花。加强科创人才之间、科创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以科创大联合、大推进和大发展促进科创成果大累积、大共享和大应用,力求实现多领域、多层次的综合创新,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和水平。
聚焦民生,强化应用,助推科技创新“惠民生”。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同样也应是为了人民。脱离人民的科技创新,最终只能是“空中楼阁”和“海市蜃楼”,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本质要求。唯有始终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才能让科技创新获得最坚实的人民支撑,才能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人民。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为此,应时刻聚焦民生,强化科技应用,不断在科技创新中突出“惠民生”。一方面,应“正向施力”,促进科技成果惠民应用。既要在应用型科技创新方面加快成果转化,不断拓展转化渠道、优化转化方式、提升转化效果,积极构建“研用结合”的科技创新研发与应用系统,并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从而不断拓展科技创新在事业发展中的影响领域,提升人民群众在科技创新中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应“逆向发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注重从惠民角度出发,探寻科技创新的启发点和着力点,善于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提升科技创新在服务人民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注重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呼吁中寻求创新方向和重点,增强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新时代需要新作为,新使命呼唤新担当。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紧密团结、奋勇前进,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发有为、贡献力量,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工作单位:民进中央研究室理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