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科技通讯 >

数据告诉你: 中国人的时间去哪儿了?

导读:

  光明融媒体记者王斯敏 通讯员 王晓静

  12月10日,《时间都去哪儿了?中

  光明融媒体记者王斯敏 通讯员 王晓静

  12月10日,《时间都去哪儿了?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在京发布。报告基于2017年中国时间利用调查(CTUS)数据,对中国大陆地区除新疆、西藏外29个省市区12471个样本家庭的时间利用信息进行系统分析。这些样本共包括30591名不小于3岁的家庭成员。

  《报告》对比了2008年和2017年我国居民一天的有酬劳动、无酬劳动、教育培训、休闲社交和自我照料时间,发现2017年我国居民每天劳动时间(包括有酬和无酬)为7.43小时,比2008年减少了0.47小时;休闲社交和自我照料时间为15.79小时,比2008年增加了0.26小时。看似微小的数据变化,反映了我国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图1 2008/2017年中国居民各类活动平均时长比较(15-74岁样本)

  报告对不同年龄段人群2017年时间利用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学生、中年、老年三阶段人群在时间使用方面各有不同,特征鲜明。

  学生阶段: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大学生上课时间最短

  从小学阶段到大学阶段,学习时间先增加后减少,高中阶段学习时间最长,为9.66小时/天,大学阶段学习时间最短,为6.06小时/天;休闲社交时间先减少后增加,大学阶段休闲社交时间最长,为4.82小时/天,比初中、高中阶段多1.9小时左右。从小学到大学阶段,夜间睡眠时间先减少后增加,高中夜间睡眠时间最短,为7.49小时/天,大学阶段上升到8.62小时/天。在学业上,上课时间先增加后减少,高中阶段上课时间最长,为7.61小时/天,大学阶段上课时间最短,为4.75小时/天。纸质阅读时间变化不大,电子阅读时间逐渐增加,整体上从小学到大学纸质阅读时间都较短。

  中年阶段:工作和工作相关活动占据了大部分时间

  报告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家庭更多表现为一个生产单位:除自我照料之外,工作和工作相关活动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夫妻共处时间较少、互动性较差,娱乐休闲以看电视和休息为主。在70岁以前,夫妻的非共处时间一直大于共处时间,总体上,不与配偶共处的时间为每天12.9小时,与配偶及其他人共处的时间为每天3.0小时,与配偶单独相处的时间为每天8.1小时,夫妻单独相处时得到的快乐低于夫妻二人与他人共处时得到的快乐。而约在70岁之后,每天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和配偶相处,印证了“老来伴”的说法。专家以此推断指出,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相当比例的婚姻关系表现出“经济功能甚于精神伴侣”的共性。

  图2 2017年中国居民与配偶在不同活动上的时间利用状况(20岁及以上样本)

  老年阶段:照料不对等,老年人遭遇照料“赤字”

  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社会,如何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报告发现,当前我国实质存在老年人照料“赤字”问题。一名女性30岁左右时花在照顾子女上的平均时间为2.43小时/天(约146分钟),60岁左右时,花在帮助子女照顾孩子方面的时间为1.30小时/天(约78分钟)。男性尽管在照顾子女、孙子女方面投入的时间没有女性多,但在60岁左右时依然达到每天平均26分钟左右。而男性、女性照顾成年人的平均时长都很短,60岁之前每天照顾成年人的时间不足7分钟,总体平均为每天为四分钟左右。

  这些数据表明,所谓的反哺模式存在严重不平等,老年人普遍遭遇照料“赤字”,“养儿防老”的理念在今天遭遇了现实挑战。

《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3

  图3 不同年龄居民照顾未成年人情况

《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4

  图4 不同年龄居民照顾成年人情况

  报告还从手机使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手机使用改变了居民的时间配置,使其普遍减少了睡眠、吃饭、家务等层面的时间分配,而其中挤占家务与照料的时间最长,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该研究由内蒙古大学中国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等共同完成。

数据告诉你: 中国人的时间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