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珊(右)、张湘澍父子。 记者白莲摄
张廷珊(右)在给军方领导讲解坦克炮的性能。
从事研发工作50年,张廷珊创下了辉煌耀眼的成绩:1959年国庆10周年阅兵、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张廷珊参与研制的高射炮等军工产品在多次国庆阅兵仪式上接受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人民的检阅。
2018年12月21日,记者到张廷珊家中采访,恰逢老人80大寿。眼前的张廷珊虽已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谈吐清晰,记忆力超强。退休后的老人依然对自己的研发事业念念不忘,一提起“坦克炮”3个字,张廷珊便如数家珍地讲述起他倾其一生研发坦克炮的故事。
响应国家号召,奉献青春热血
1959年,出生在沈阳的张廷珊从石家庄机械制造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厂设计所,走上了坦克炮设计研发的道路。这一干就是50年。
张廷珊回忆说:“记得当时风沙很大,厂房占地只有约3平方公里,远没有现在大,四周都是田野,非常荒凉。”
年仅18岁的张廷珊意气风发,艰苦的工作环境丝毫没有动摇他朴素而坚定的梦想。“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国家建设,踏踏实实地把党和国家交给自己的工作做好。”
作为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厂里当时的主要工作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火炮厂。张廷珊有幸参与了第一门高射炮的试制,赶造国庆受检产品——32门高射炮。
此后,张廷珊陆续参与研制了国家一、二、三代坦克炮设计的重点工作任务。
“父亲将坦克炮等产品每一个零部件熟稔于心,是出了名的‘坦克炮活字典’,同事们提起他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张廷珊的大儿子张湘澍自豪地说。
搞火炮设计不仅要坐得住冷板凳,更要经得起各种艰苦环境的考验。“上世纪80年代,我们在靶场做试验的时候,由于山路崎岖,运弹车经常出现故障,我们就亲自把几十斤的炮弹背上山去,工服不知磨坏了多少件。”由于常年在靶场做实验,很多人得了职业病,张廷珊的耳朵也被炮声震坏了,听力急剧下降。
更加刻骨铭心的是极端天气试验:天热的时候要往最热的地方去,天冷的时候他们必须要到达最冷的地方。“在野外就餐时,包子吃第一口是热的,第二口凉了,第三口就冻住了。”数九寒冬,在黑龙江塔河这个冬天里中国最冷的地方进行寒区试验,零下45.8度的极低温天气,把张廷珊的鼻子冻坏了。然而,他们全然顾不上这些,只考虑着坦克能不能适应这样的低温,会不会出现故障……
“父亲一辈子都在搞坦克炮研究设计,说他对坦克炮的感情比对我们几个孩子的感情还深都不夸张。”张湘澍笑着对记者说。
自古忠孝难两全。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让张廷珊疏忽了家庭。由于工作需要,他经常出差,而且一走就是好几个月。1979年10月的一天,张廷珊出差了。10岁的张湘澍和弟弟一个患了痢疾,一个摔断了胳膊,全靠妻子一个人家里家外地照顾他们。每每提及妻子和3个儿女,张廷珊心里总是充满愧疚。
50年来,张廷珊和众多科研工作者们一起研制、生产了大批武器,源源不断地装备了人民解放军陆军部队,在保卫祖国、打击敌人的斗争中屡建功勋。
“国防科学技术奖”“国家某重点工程个人三等功”“国家科技进步奖”“优秀科技工作者”……厚厚一摞奖励和奖章,见证着这位老人为国家防务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退休后的张廷珊每天最大的爱好就是通过笔记本电脑浏览新闻,关注国家大事小情和新闻动态。
新时代,将自主创新进行到底
父亲投身科研、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这种科技报国的情怀也在张廷珊子女的身上得以延续。
张湘澍的办公室,位于工厂西南角的技术中心产品研究院,再往东走几十米,就是他父亲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
“我从小就很佩服父亲,想要成为他那样的人。”70后的张湘澍追随父亲的脚步,从一线工人做起,如今,他已经成为火炮产品研发的高级工程师。
时代赋予每一代科研工作者不同的使命和职责。
2007年1月,张湘澍第一次来到塔河,做极端天气试验。穿着防寒装备,踩着膝盖深的积雪,张湘澍切身体会到了父辈们在没有专业防护服的艰苦条件下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父亲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做科研,从图纸、技术文件到工艺、设备全部仿制苏联,在此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改进设计。”张湘澍说:“我们赶上了祖国强大的好时代,如今,‘自主创新’成为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追求。”
从父亲的手工画图纸,到如今的电脑设计;从过去的科研条件匮乏,到如今的创新支持体系,几十年的时间沧海一粟。
改革开放以来,北重集团以全新的姿态开拓工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自主创新战场上捷报频传,一项项自主知识产权取得新突破,改进提高了火炮射击的精准度。张湘澍参与了125系列坦克炮、122自行榴弹炮等重点型号项目的研制及试验保障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如今,通过三代坦克炮研制的技术发展和人才储备,中国坦克炮的研制能力日新月异。在三代坦克炮诞生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坦克炮研制者们,正努力挥洒才华和汗水,汇聚涌动着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澎湃脉动。
“国家防务科技的发展,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支撑我们的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精神和信念。新时代,我们要把自主创新进行到底!”张湘澍说。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白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