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青海原子城纪念馆。 李海麒 摄
中新网青海西海镇9月18日电 题:走进中国原子城:探寻神秘禁地里的峥嵘岁月
中新网记者 张添福
“五十多年前,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是青海湖畔一片水草丰美的牧场,‘西部歌王’王洛宾在这里创作了世界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然而,更让历史所铭记得是,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我国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
图为青海原子城一角。 李海麒 摄
入秋时节,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青海西海镇的原子城纪念馆,讲解员马晶站在“镇馆之宝”——东风二甲导弹弹体及原子弹、氢弹模型前,带参访者探秘昔日中国神秘禁地。
纪念馆墙上大量黑白照片,带参访者回到20世纪50年代。此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大批科学家回国……至1958年,核武器研制基地二二一基地成功选址,面积1170平方公里,对外称国营综合机械厂,当地千户牧民为此搬离。
继续参访,装在木匣子里的电流表,黑色塑料外壳的直流电桥,还有设计着红色输入/出口和黑色旋钮的电子开关等仪器,似乎让人有些“失望”——靠这些“土玩意”造原子弹、氢弹?
图为打造成旅游景点的炮轰试验场。 李海麒 摄
“设备很陈旧,想象不出这是用来研究原子弹的。我们国家从艰苦岁月走向富强很不容易。”参访者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生刘实航感叹说。
平均海拔3100米的二二一基地,起家于三顶帐房,“把新建的房子让给科技人员,干部一律住帐篷”是普遍共识,他们垫着木箱子办公,“幸运者”住进半地下宿舍,棉大衣、毛毡等是给职工配备的防寒四大件。
纪念馆模拟了二二一基地二厂区209工号炸药压装成型场景。配文显示,“像锯炸药、熬炸药等极具危险性工作,都是由科技人员手工操作完成的。”
纪念馆有一张全国支援示意图,北至黑龙江,南至广东,在这张中国地图上,大量物资如箭矢,射向二二一基地,青海也调拨万只(头)牛羊,支援这里挺过物资紧缺的20世纪60年代。
陈展的两份基地遗留物《保密守则》写道,“不在私人通信中涉及秘密”“不准泄露生产数量、生产进度……”
“这些历史感动着我,”马晶讲解时,语气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不久前,一位参访的白发老奶奶对我说,自己的‘核一代’老伴一直想再回原子城,直至老伴去世,才带着‘他’,与儿孙到了这里。”
图为场景复原。 李海麒 摄
“我来迟了,因为这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地方,正因如此,中国人才挺起了脊梁。”周恩来总理侄女周秉德参访时说,“科技人员在那么艰苦条件下,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应该向他们致敬。”
走出纪念馆,如今的西海镇,是青海高原户外旅游及自行车骑行胜地,当地建起自行车驿站,每当夏日,大批骑行者环青海湖“圆梦”时,往往也选择原子城。
原子城也与青海湖、塔尔寺等青海热门景点一道,成为旅行社设计青海大环线游的重要景点之一,而从纪念馆出发,途径黄楼、藏家风情苑、炮轰试验场、二分厂、上星站、将军楼,抵达二二一基地指挥部,是当地精品旅游线路。
年近七旬的内蒙古背包客刘九生来到原子城,“我们这代人,对原子弹研制很关心,一直很向往这个地方,这里建设得很好,终于圆梦了。”
多年后,原二二一基地质量管理处的张志芳重返该地,写道,“今日梦境成现实,禁不住我热泪盈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