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印象当中,英雄、劳模总该是被万人敬仰的,受人尊敬的,但就是有这样的一些人,前半生功勋累累、为家国冲锋陷阵,为科技贡献力量。他们却选择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在生活中收起自己一身的荣耀,隐姓埋名地度过余生,直至离世之后,曾经的辉煌才被家人知晓……前几日,一场阔别30年的老友聚会,向我们立体还原了已故多年的南通科技先驱、原南通油脂化工厂副厂长尤常的“科技报国”情怀。
“拿”下了德国人都没有攻克的技术难题
“这次聚会,作为女儿,我心里又惭愧又感动。”今年,正值尤常100岁寿辰。前几日,阔别多年的原南通油脂厂的工友们再次聚到一起,屋内雪鬓霜鬟,待提及尤常,大家思绪涌上心头。
尤常,1919年出生,1989年病逝。70年的生命长河,尤常将38年的青春热血奉献给了原南通油脂化工厂。南通油脂厂的前身是广生油脂厂,是张謇先生推行实业救国的产物之一。1949年2月,南通解放,广生油脂厂迎来了新生。1951年,更名为南通油脂厂,成长为南通市重点企业。
1951年3月,32岁的尤常由苏北合作联社分配到南通油脂厂任工程师一职。他不断创新,在棉籽综合利用方面大做文章,取得了显著成绩,既提高了出油率,又利用棉籽下脚料等“废物”,生产出了糠醛、甘油、肥皂等十多种支农、支军产品,由原来每百吨棉籽创造产值一万九千元,增加到了三至四万元。
“他拿下了当年德国人都没攻克的技术难题。”原江苏省化工厅化肥处处长缪顺治告诉记者,早在1920年前后,广生油脂厂曾经聘请了一位德国人来研究炼制清油的方法,但是德方技术人员足足花了两年时间,也没成功。以至于此该厂一直用石灰精炼的土法,人工大、产量小、质量差,且劳动强度大。
南通是棉产区,怎么把这一丰富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这是摆在工厂面前的重要课题。尤常到了厂里后,结合南通本土实际,利用设备进行改造加工,使用烧碱精炼新工艺,仅仅经过20多天夜以继日的小型试验,就初步研究出了炼制清油的方法,产量一下提高了7倍。在搞研发的这些天里,尤常为了及时掌握生产过程中的变化,一连几天不上床睡觉,实在困了就用大衣铺在炼油锅旁的地板上躺一下。
产品最终获得成功,质量也相应提高,甚至超过了当时国家的出口标准,被华东商检局列为出口商品“免检”产品。1951年,在苏北行署区举办的苏北首届劳模大会上,尤常被评为苏北首届劳动模范。
进京参加全国首届“科普积极分子大会”
1956年,是我国经济文化建设达到空前高潮的一年。由全国科普协会和全国总工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一次职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科普高潮的象征。
那一年,尤常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名积极分子参加会议,在中南海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参会之后,尤常回到南通油脂厂,继续投入到火热的生产生活中。
烧碱炼油试验成功,该项技术在当时还难倒了德国工程师;大搞棉籽综合利用,受到当时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昔日工友纷纷感叹:“南通油脂厂的发展和尤工的名字是永远分不开的。”这次聚会的发起人之一、今年80多岁的《工人日报》原主任记者陆嘉玉曾在厂里与尤常共事过。他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南通油脂化工厂大搞棉籽综合利用的经验,在全国农展馆展出。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团纷至沓来。当时,尤常还受邀对油脂化工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听课者获益匪浅,大多成为油脂化工领域专业人才,后来不少学员都进入化工领域担任要职。
“记忆中,尤常几乎每天都在工作,当时外界评价油脂厂‘棉籽虽小,浑身是宝’,贡献最大的就是尤常。”陆嘉玉说。
整理遗物方才得知父亲的“累累战功”
1978年,在南通市科学大会上,尤常被评为“南通市先进科技工作者”。此外,他还曾被推选为南通市第一届至第三届政协委员、南通市第二届至第八届人大代表、南通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委……而这诸多的荣誉,在随后的很多年里,尤常却只字不提,而是选择包在布里,压在箱底,继续奉献。
“小时候,只记得父亲很忙。”尤常的小女儿尤乃丽说,父亲经常“以厂为家”,但在子女心中,是一名慈父。有一次,一只大公鸡飞到肩上,她被吓得不轻。父亲下班回家得知此事后,立即画了一只可爱的大公鸡送给女儿,深入浅出地讲道理,驱散恐惧。在儿女们眼中,父亲多才多艺,擅长油画、书法、篆刻,甚至还编写过话剧脚本、出演过独幕剧……却独独没有料到,父亲在棉籽利用上发挥这么大作用,得过这么多荣誉,藏了这么多秘密。
1989年,尤常因病去世。儿女们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才发现一摞摞厚厚的证书、科技发明奖状等。逝者如斯,但尤常甘心奉献却不张扬的精神,在时代的幕墙上悄悄留下了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