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科技通讯 >

【媒体聚焦】科技“魔法”为艺术节带来化学反应

导读:

  “魔法棍固然强大,神奇还是要魔法师的想象来创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竞演剧目《敦煌女儿》多媒

  “魔法棍固然强大,神奇还是要魔法师的想象来创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竞演剧目《敦煌女儿》多媒体设计师王之纲完成联排后在微信朋友圈写道。台上,新技术为传统舞台艺术插上翅膀,凸显《敦煌女儿》《追梦云天》科技剧情;台下,“互联网+”为十二艺节观众打开一扇门,足不出户抢票、看展、观演,将距离消弭于无形。

  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走进《敦煌女儿》舞台现场,观众们会被从天而降的巨大白色景片装置震撼,形如苍穹,笼罩四野。在舞美设计刘杏林看来,这片白色有多层解读,“它可以是剧中主人公樊锦诗倾注一生心血的莫高窟九层塔、石窟,又像无垠的天空。”11米高、8米宽、8米深的白色庞然大物实则只有100公斤,由分量极轻的镀锌方管组成,被进口无缝白布包裹,制造出写意效果,“戏曲艺术置景不是纪录片,不能面面俱到,把莫高窟全部搬上来。我们必须尊重戏曲特点,不能堆砌敦煌符号,将演员表演淹没在其中。”刘杏林说。

  画龙点睛地运用敦煌形象,也体现在王之纲的多媒体设计中。最新版本《敦煌女儿》在开场、剧中与尾声增加共计5分钟多媒体影像,展示敦煌图景,让观众对樊锦诗研究有更为深刻体认。主演茅善玉表示,“敦煌给人第一印象就是色彩斑斓、美轮美奂,我们要将它的美传达给观众。”白色景片随着剧情忽升忽降,大佛、飞天等多媒体影像,犹如一张张顶天立地的线描图时隐时现,绚烂多姿,展示樊锦诗与同事们打造的“数字敦煌”工程。它的素材便来自“数字敦煌”原始数据。王之纲将其根据戏曲舞台需要重新调整,“观众来看的是‘戏’,不是电影、电视剧,舞台空间为‘数字敦煌’提供一个全新的开放式的展示方式,它们在剧场中与观众们共同呼吸,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追梦云天》聚焦国产大飞机研发。舞台上150平方米高低错落的四面冰屏构成一个既现代又科技感十足的戏剧空间,巨幅LED冰屏半悬在空中,与舞台平面呈斜面倾角,大飞机研发数据、图像等流水般从冰屏“滑过”,“做模型用了两天,视觉方案构思两个月,影像制作近三个月。”《追梦云天》舞美设计师黄楷夫回忆,“那段时间来回看剧本,思考人物和情节,终于得出对空间的感知。”冰屏作为新型LED显示技术,因去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走进大众视野,它极大减少结构部件对视线的阻挡,通透率可达85%,影像如同悬浮于玻璃上,因此入选“2018年度科技类十大流行语”。

  《追梦云天》使用8米×8米、5米×5米、3米×9米、3米×12米四块冰屏,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它打造的未来感科研空间,一改中国制造业往日“小米加步枪”简朴印象,转而大跨步进入高精尖新时代。“大飞机试飞实验存在风险,因此空间构成是动态的、不平衡的,有一种紧张、压力甚至可以让观众感觉到危险。”黄楷夫表示,看似极简的装置设计,蕴含着技术含量,更是主创团队反复锤炼的成果,“这是一个挺冒险的设计,有大量看不见的复杂技术在支持。作品呈现的只是冰山一角,水下藏着巨大的基础。”

  《追梦云天》还通过现场影像采集捕捉演员微表情,这是近年当代戏剧借力科技的又一探索。导演胡宗琪表示,此举将承载角色情感的主体事件放大,实时传递给观众,“舞台上二十多个演员要表达大飞机研发如此大体量内容,很艰难。这需要主创非常细致地去做功课。戏剧本身不是生活的复制,把剧本通过舞台特有手段表现出来,是我们的责任。”

  模式创新后的巨大动能

  台前,主创团队夜以继日打磨,将前沿技术融入舞台,只为观众一声叫好;幕后,“互联网+”犹如隐形的手,为十二艺节开辟出无远弗届的疆域。上海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现代表演艺术不可忽视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载体、理念和传播手段,为整合文化资源,传播优秀表演艺术产品提供良好机遇。”十二艺节首次构建统一的官方票务系统,观众在演出剧场进行窗口购票,还能通过线上票务平台实现一键购票,并进行信息查询,提供一站式的文化演出评价反馈服务。

  用“互联网+”对传统办节业务进行转型升级和模式创新,从“线下”引入到“线上”,网络购票只是第一环。据介绍,十二艺节将打造云上群星奖,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和“文化上海云”等平台设专栏对群星奖决赛作品进行公益性展示推广,对群星奖7场决赛、1场获奖作品展演及13场基层惠民演出进行网络直播,打造在场、在线、在播的全域化群星奖。“互联网+”让远在千里外的受众身临其境的另一个妙用是十二艺节“线上展览”,在中华艺术宫举行的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将有部分展品数字化,借助信息和图像的力量,使市民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上观看精品展览。

  高科技带给演出的变化不止于观众看到的舞台,同样,“互联网+”不仅仅在于方便买票、看演出、看展览。工作人员表示,对报名参赛、节目遴选、活动管理、演展排片等业务功能进行信息化管理,利用线上平台的聚集整合优势形成新的赋能后,再从“线上”协助“线下”,从而形成“线下+线上”的“双线办节”共赢驱动发展模式。互联网+大数据也赋予十二艺节巨大动能:建立艺术节行业数据库,收集和分析行业大数据,通过采集文化演出、观展数据,整合多方数据接口,提供全网文化演出统计数据,为主管单位市场监管提供决策支持。

  “在互联网化和数字产业化的今天,艺术节已不仅仅指线下的办节活动,双线办节模式可将艺术节大数据通过分享、互联和合作形式方便地输出,大大扩展传统会展的内涵和辐射效应以及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市文旅局负责人看来,“互联网+十二艺节”加速资源、信息的传递、整合和分享,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节日举行的半个月,“未来,我们将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文化市场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