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70年变迁演绎生活幸福乐章,看新疆谱写民生变奏曲。今起,新疆新媒体中心推出《70年·新疆民生变奏曲》系列报道,讲述通信、民航、铁路、物流、商贸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各行各业的变迁,从点滴处看沧桑巨变,由细微处窥时代浪潮,看看这些年改变我们生活的那些事。
今天给您带来的报道是
《通信变奏曲:从“惜字如金”到“随时视频”》
新疆这么大
有个急事、要事
如何跟远在外地的家人联系?
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通讯方式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新疆最及时的通讯方式就是电报了
因为是按字收费
老百姓只有在有急事时才发电报
字斟句酌、惜字如金
如果收到的电报只有两个字“速归”
那心里肯定很忐忑
多种猜测在心头……
那个年代
跟常用的书信联系相比
电报是最快的了
但往往也需要一至三天才能收到
发电报要先到邮电局
发报员把汉字编译成电码发出
对方邮电局收到电报后再将电码编译成汉字
并由送报员以最快速度递达收件人手中
这之间的传递又受到距离等多种因素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
电报量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
1987年全疆电报交换量达到3549万份
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
电报业务明显减少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随着电话、手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邮政网点陆续不再办理电报业务
电报业务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
第一代电话机问世
这种俗称“摇把子”的电话是人工交换式的
△“摇把子”电话。
打电话时用手摇微型发电机发出电信号呼叫总机
总机话务人员通过人工交换机进行转接才能呼叫
它的出现改变了
许多县市不通电话、只能用邮件和电报联系的状况
“摇把子”电话可是个稀罕物
安装的条件很严格
通常是单位办公室才能安装一部
在农村,全村甚至全镇才有一部
老百姓还是到邮电局去打公用电话
1981年
国家对普通家庭安装电话实施开放政策
电话开始走入新疆的百姓家
最开始出现的转盘式电话机
电话初装费贵,通话资费也很高
△转盘式电话机。
1985年以后
老百姓想安装电话的意愿强烈
老一辈新疆人至今还记得
邮电营业厅门外排起长队办理电话业务的情景
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按键式电话机
1993年上半年
新疆城市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中有4部电话
再后来
随着电话初装费的取消
固定电话真正走进普通百姓家中
2007年末
新疆固定电话普及率
由1989年的0.5部/百人上升到33.7部/百人
真正给百姓生活带来便捷
在固定电话业务飞跃发展的时期
寻呼机也曾盛行一时
1988年
新疆无线通信局在乌鲁木齐开设“126”无线寻呼台
首批放号100部BP机
△BP机。
刚开始只能显示号码
后来能显示汉字
当时的BP机价格从七八百元到两三千元
腰挎BP机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滴滴滴”声响起时
2米外都能听到
然后就是满大街找公共电话回复
“有事呼我”是那个时候的流行语
BP机是老百姓用得起的第一个“个人即时通信产品”
BP机的流行加速了公用电话亭的建设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
投币式、卡片式等各种公用电话陆续出现在大街小巷
△曾经街头安装的公共电话。
上世纪90年代末期BP机达到顶峰
其后逐渐式微
2007年
无线传呼服务停止经营
传呼机在大陆地区运营正式结束
紧随BP机上市并引追捧的是“大哥大”
像砖头一样的“大哥大”
是1987年由摩托罗拉公司推出的
它的出现
让人们随时随地接打电话成为现实
△大哥大。
1992年新疆引进第一套模拟移动电话通信系统
先期在乌鲁木齐等城市建造移动通信基站
新疆进入“大哥大”手机通信时代
刚上市的“大哥大”非常笨重
除了打电话也没什么其他功能
信号不好,通话质量差
经常要大声说甚至喊才行
“大哥大”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用的
当时人们的月收入从几百元到一千元不等
“大哥大”一部大约要两万元
当时在马路边上拿“大哥大”大声喊话
必然会引来羡慕的眼光
在公共场所坐下来
什么话都不说先把“大哥大”放桌上就很抢眼
△“大哥大”很抢眼。图/资料图
1993年
移动电话业务在新疆通信市场上横空出世
1996年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在乌鲁木齐开通
新疆迈入了数字通信时代
△移动电话。
黑白屏数字手机价格相对亲民、携带方便、功能多
不仅能接打电话、发短信、定闹钟
还可以玩简单小游戏
移动电话正式进入百姓的生活中
到1998年年底
新疆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5.7万户
2007年
新疆的移动电话用户首次超过了固定电话用户
移动电话渐渐替代固定电话
智能手机的出现
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便捷
视频通话实现了人类千年来的梦想
智能手机功能强大,应用广泛,
聊天、学习、娱乐、视频、支付……
2019年
新疆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749.8万户
手机上网流量占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的99.8%
智能手机不仅改变了通讯方式
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文/图 记者 任春香 漫画/贾永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