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科技通讯 >

【老照片 新故事】从书信到微信 通讯工具折射南充70年变迁

导读:

  四川新闻网南充9月23日讯(记者 高飞)千里思念一“信”牵的时代一去不复返;BP机

  四川新闻网南充9月23日讯(记者 高飞)千里思念一“信”牵的时代一去不复返;BP机、“大哥大”等一批代表“身份”的物件风靡一时;接线员、寻呼机话务员等当时的“新兴”职业,迅速出现后又逐渐消失;“一机在手、天下我有”成了当下主流。回顾历史的长河,通讯方式的变迁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书信、电报、固定电话、移动手机,每一种通讯媒介都留下了特有的时代烙印,通讯方式的变迁折射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日,南充市电信局退休老人黄兴荣,现年72岁的老邮政人陈正海,老邮电人陈长会深情回顾了这段永不忘却的历史。

  书信时代:千里思念一“信”牵 电报字如金

  “江水三千里,书信十五行。”自古以来,书信便是人们最传统的交流方式,它满载相思,向相隔千山万水的亲人、爱人分享无数喜悦,因而显得特别弥足珍贵。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书信是南充人最常用的联系方式。一纸素笺写满相思,跨越千山,走过万水,将思念传递。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电报字如金,如今网速飞快,距离再远也可近在咫尺……现年72岁的陈正海是一名老邮政人,浸润邮电行业30多年,见证并亲身体会了通讯方式的变迁。

  “我当了10多年的投递员,每天负责分拣信件、报刊之类的,并将这些信件和刊物按时投送到目的地。”忆及过去,陈正海侃侃而谈:1962年进入邮电局工作以后,他被分到苍溪县城关镇做投递员。每天的任务就是步行去派送信件和报刊,每条邮路最多的时候有五、六十封信,最少也有二、三十封。

  “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刮风还是下雨,每天早上7点多,县里邮车将信件送到邮电支局后,我和另一个同事就赶紧分拣,一般8点左右开始投递。”陈正海告诉记者,那时候乡下的路几乎是山路,每天步行去送信送报,天晴回来一身灰,下雨回来一身泥是常态,但是看到别人收信后高兴的样子,心里的苦与累瞬间化为乌有。

  “千里思念一‘信’牵。”陈正海说,那个年代,大家的通讯方式就是书信,速度慢,传递的时间长,最少都要20天。如果有紧急的事情,也可以发电报,那时候各个邮电局都配了专职的电报员,但是电报费用较高。

  现年67岁的黄兴荣老人正是陈正海口中的专职电报员。“我1968年去吉林部队参军,当时与家人联系完全依靠书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往老家寄信,告诉家人在部队的近况,问候家人的情况。”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对于黄兴荣而言,书信是缓解乡愁又饱含亲情的家书,承载着他对家乡及亲人浓浓的思念。

  1971年,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的黄兴荣进入南充电信局工作,担任报务员,主要负责无线电报。这一干就是39年,直至2009年,他才离开这个岗位。

  “以前,邮政和电信是合在一起的,我参加工作刚好就赶上邮政和电信分开营运。”黄兴荣回忆到,当时他负责无线电报,几乎不对外营业,因为费用太高,一般人也承受不起。

  “电报字如金。”黄兴荣说,当年,他工资才37.5元每月,发电报以字数计费,7分钱一个字,每份以10个计费字数起算,不足10字作10字算,发一封电报几元到十几元不等,特急、加急电报每字还要加倍计算。“非紧急情况,一般不会有人发电报。”黄兴荣表示,而且发电报需要线路和微波,发个电报或者打个电话往往需要中转几十个站,才能到达。有时线路损坏或者遇雷雨天气根本就无法使用。

  “现在的社会发展太快了,QQ、微信、微博等通信工具都太方便了,写信这一古老而充满仪式感的交流方式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我相信,这真情流露的方寸之地,带给人们的情感共鸣永远不会消失。”黄兴荣坦言。

“摇把子”固话:从磁石交换机到纵横制自动交换机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书信时间长,速度慢,电报字如金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电话逐渐成为沟通交流的新潮流。接线员、寻呼机话务员等当时的“新兴”职业迅速兴起。1979年,22岁的陈长会结束知青生涯,进入岳池县邮电局(注:那时岳池县归南充管辖)担任话务员。这个已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职业,在当时可是一个“香饽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充用的都是磁石交换机,磁石电话并不像自动电话那样直接拨号就能打通,而是要打到邮电局的总机,再由话务员转接,才能和对方通话,打电话时都要通过‘摇把子’才能联通。我当时就在做话务员。”陈长会坦言,做话务员期间最大的感受就是忙和累,还要“受得气”,每天平均要接几百通电话,忙得吃饭像打仗,上厕所都要带小跑,当年她还因为喂小孩奶水错过了几通电话,遭到局里的处罚。“当时电话通信质量也不好,有时候会出现断线或者串线的情况,所以一通电话要处理很久。”陈长会表示,在邮电局打电话时,要先登记、挂号、排队、预交押金,然后坐着慢慢等接线。

  据陈长会回忆,1980年前后,南充开始使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取代磁石交换机,至此,通讯设备得到改善,南充城区和个别县城陆续安装了一些自动电话。根据《南充市志——邮电篇》记载:1978年底,淘汰磁石交换机,改制纵横制HJ型自动电话交换机,到1986年全市有纵横制自动交换机2000门。1992年8月12日,通讯设备再次升级,南充开通第一部程控电话(引进西班牙西萨公司所产S1240型),至此,南充市各区、县的磁石交换机退出历史舞台,结束了全市使用“摇把子”的历史,话务员一度开始“失业”,纷纷转投其他行业。

  据陈长会介绍,程控电话的开通,真正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自动拨号。与磁石电话比,程控电话具有接续速度快、业务功能多、效率高、声音清晰、质量可靠等优点。“程控电话接入以后,南充地区的家用固定电话才慢慢普及起来。”陈长会说。据《南充市志(续编)——邮电篇》记载:到1993年底,南充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8192门,用户交换机总量为6779门(全为自动),全市有电话机11833部。

  移动时代:腰别“BP机”手持“大哥大” 固话“飞入”寻常百姓家

  事物都有两面性,电话固然方便,但是高昂的安装费和通讯费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我记得1992年南充刚开通程控电话,那时装一部程控电话要花费3600多元,企事业和个体工商户安装固定电话占多数,普通家庭很少有人能安得起一部座机电话,所以固话没有迅速在全市范围内普及。”黄兴荣告诉记者,那时谁家安装了电话,就像办喜事一样,街坊邻居都会来看热闹。

  随着电话自动化之后,寻呼机、“大哥大”、小灵通等移动通讯工具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人们的联系就更加便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