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并且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
“我们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归功于三个关键因素:袁隆平杂交水稻等育种技术,人民的辛勤劳动,还有一个因素则是化肥。”近日,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天化”)副总经理易宣刚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养分,化肥横空出世极大提高了产量,解决了世界上几亿人的温饱问题。
从白手建厂到引进国外第一套化肥装备,再到如今高浓度磷复肥产能规模全国第一、全球第二,磷矿石采选规模全国第一,国内化肥产商“一哥”云天化走过了45年,化肥界这颗闪亮的“星”能否持久光鲜亮丽?
45年前的“化肥革命”
和延续至今的“长周期”管理
1974年,云南天然气化工厂(云天化前身)在云南水富安富坝奠基,投资2.73亿元,占地面积虽然只有1.2平方公里。当时,该厂引进了云南省首套大氮肥生产装置,旨在解决当时化肥大部分依赖进口的问题。三年后,该厂正式建成投产,实现年产30万吨合成氨和48万吨尿素的成绩。当时,这是一组跨越时代、令人难以想象的数据。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化肥产量只有0.6万吨,却要生产出可养活4亿人口的粮食,这是新中国面临的巨大难题。于是,中国开始了艰苦的“化肥革命”之路,最初从美国引进了化肥制造装置。云天化水富基地的首套氮肥装置就是其中之一。
2002年,云天化开始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技改,共投资3.4亿元,原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30万吨的合成氨装置改造后达到50万吨,年产48万吨的尿素装置生产能力已经达到近80万吨。这两套装置也在2008年分别实现连续安全稳定运行449天和443天,创下了新的世界纪录。改造后,实现年新增利润7495万元,企业实现了低成本规模化良性发展。
云天化总经理段文瀚向《证券日报》记者讲述了“长周期”的由来。“当时的云天化车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生产线从未停歇,我们并未想到能实现几百天的长周期运行,不断刷新自己创下的纪录。我们依靠技术领先的生产装置和技艺娴熟的工人把生产做到了最好,并且把这种‘长周期’生产管理方式延续至今,除了定期检修外,这些生产设备极少发生停工故障,长周期运行有效降低了公司生产成本。”
当年的“化肥革命”精神,在云天化经久不衰。在2010年,公司投产的“836”国产化装置(单套)可年产80万吨硫酸、30万吨磷酸、60万吨磷酸二铵,印证着公司在行业深耕的步伐;公司率先实现年产聚甲醛9万吨的成绩,打破了国外企业长期垄断的局面。2018年,公司尿素产量达到143.23万吨,比建厂初期高出数倍。
打造绿色矿山
绿色工厂绿色产品
“氮、磷、钾三种元素是化肥的重要成分,除氮元素容易获取外,对磷元素和钾元素资源的把控是生产的重要命脉。”易宣刚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说,云南省的磷元素储量在国内属于领先,受益于资源优势,云天化在此“占磷为王”。
但是如何整合这些零散的磷资源,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化肥企业生产是一大挑战。
段文瀚透露,云天化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设计安排了“三步走”战略,掌控省内70%磷矿资源。2004年8月份,云天化母公司云天化集团组建了云南天宁矿业有限公司并收购安宁县街磷矿,走出第一步。第二步则是采取购买、划拨等方式获得磷化集团100%的股权及其全部磷矿资源。最后一步是取得安宁、晋宁、海口等地21个磷矿资源矿业权证。
同时,在能源方面,云天化与云南省煤田地质局合作取得昭通地区3个煤炭资源探矿权证;与青海省西宁市政府合作开发天然气资源,建设磷复肥项目;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政府合作开发煤资源(5亿多吨)建设5080项目,控股中寮矿业介入老挝钾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通过一系列资源整合,有力增强了公司产业链上游资源的控制能力。
段文瀚还说:“公司为了更好地利用磷矿,筛选出不同品位的磷矿石,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员。我们拥有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可为此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公司研发成果‘矿物资源浮选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新增授权专利3项。这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
经资源整合后,云天化可以以自有磷矿采选的磷矿石作为主要原料,根据自产阶段情况和磷肥生产品位需求挑选磷矿。同时,自产煤炭可作为氮肥主要原料,经化肥生产基地生产加工后,再通过下属销售子公司进行统一销售经营。在销售环节,云天化不仅是“卖产品”,而且通过产品及咨询服务,为农民提供区域化的、有针对性的种植方案,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作为化肥生产企业,环境保护自然是重中之重。段文瀚的一番话打消了记者顾虑,他提出用绿色科技服务现代农业的概念,这个‘绿色’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绿色矿山、绿色工厂、绿色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