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合肥1月15日电(杨赛君 实习生 章妍)创新是安徽的“金字招牌”。连日来,在安徽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们聚焦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提升创新能力”主题,从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高端科研仪器等方面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安徽省人大代表姚和平:
用高端科研仪器为大科学装置“保驾护航”
当前,合肥是我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大科学装置的顺利运转,离不开高端科研仪器的“保驾护航”。
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利股份董事长姚和平是一名连任三届的“老代表”,每年两会他都很关注安徽科技创新,今年他建议以合肥大科学装置建设为契机,从配套仪器、关键零部件等抓起,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仪器制造集群,推动安徽仪器向“高精尖“迈进。
“设立支持大科学装置及其科研仪器建设发展的产业引导和支持政策,建立大科学装置集群发展基地。”姚和平认为,在大科学装置建设筹划中,应将本土科研仪器企业纳入其中,对项目建设投资和人才引进等给予补助;重点解决配套大科学装置科研仪器的“卡脖子”技术,建设为大科学装置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综合体和产业发展的共性服务平台;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形成产业与科研平台的良性互动,打造行业高端仪器产业链和品牌。从而提升安徽整体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对本地高端制造业和科研仪器产业发展产生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关部门要从政策上给予引导和倾斜支持,在大科学装置建设项目采购中,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合作权或采购权,扶植本土高端仪器企业提升能力、做大做强,助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仪器制造集群。”姚和平说道。
安徽省人大代表张立野:
跨越科技和产业之间的“死亡之谷”
科技创新成果要如何走出实验室的研究,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安徽省人大代表张立野建议,成立“安徽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参考江苏、山东等地经验,成立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科创成果落地。
安徽省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然而在科技创新能力、先进科研成果转化水平与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不适应,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
以技术合同登记为例,2018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共登记100886项,其中安徽省20364项,占比20.2%。从成交额看,安徽省为322.58亿元,在三省一市中占比仅为9.5%,158.4万元平均单项合同成交额远低于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的269.9万元、388.6万元、602.5万元。
“强化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迫在眉睫。”张立野介绍,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技术力量。通常来讲,从科学到产品的创新链依次经历基础研究、技术原型、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产品形成、价值实现等环节。
“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研究者作用由强到弱,企业作用由弱到强。而中间有一个薄弱地带,就是所谓的“死亡之谷”,高校不宜做、中小企业做不了。”张立野介绍。
为实现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张立野建议尽快成立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技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除瓶颈制约,补齐供给短板。“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而是聚焦对基础研究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向企业转移。”
同时,安徽也可借此加强与高校院所研发机构联系,针对性挖掘人才团队和原创技术成果,面向海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引进创新资源来皖进行合作开发。
(责编:徐文兵、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