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全球战疫:用好这把“科技密钥”
中新社北京3月6日电 (张硕 薄雯雯)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已蔓延至全球80余国及地区。随着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深入,多国科研攻坚与技术创新“两手抓”,以“科技密钥”应对疫情。
全球战疫,疫苗研发至关重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包括中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在内的多国科研机构或医药企业在进行疫苗研发。
在疫情暴发较早的中国,科研人员1月份就将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发布到公共数据库,此后,中国又陆续宣布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开始研发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
其他国家与新冠病毒的赛跑也全面展开。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负责人1月28日在华盛顿透露,该研究所已经与多个合作者开始研发疫苗。澳大利亚媒体1月29日报道称,澳大利亚Peter Doherty感染与免疫研究所成功培育出病毒实验室生长样本,成为全球第二个复制出该病毒的科研机构。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在1月30日也通报称完成病毒基因组测序工作,这在欧洲范围内尚属首次。
2月以来,科研人员对新冠病毒的“围剿”又进一步加速。在欧洲疫情最为严重的意大利,卫生部表示该国成功分离出病毒毒株。以色列科技部宣布,该国研究人员正在加快开发一种口服疫苗。俄罗斯副总理戈利科娃则称,俄科研人员已获得新冠病毒毒株,并研制出了5种针对病毒的原型疫苗。
科研力量的加入提升了全球战疫的信心,但挑战也时刻存在。疫苗研发周期长、难度大,需要经过多轮试验。从各国公布的情况看,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需要少则数月、多则一年的时间,按照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的估计,疫苗可能在18个月后才能投入使用。此外,连日来多国研究指出,新冠病毒正在发生变异,这也可能影响诊断工具、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对此,专家们表示,疫苗也许会“迟到”,但不能“缺席”。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领导疫苗研究的科学家罗宾·沙托克教授在接受英媒采访时说,对于此次新冠病毒疫情来说,疫苗已经“迟到”,不过这不代表疫苗研发是徒劳的,“如果未来再次发生同类事件,疫苗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20年来,全球已暴发至少三次冠状病毒疫情。“这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美国媒体援引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的病毒学家马克·丹尼森的话称,关键还是要找到能对付形形色色冠状病毒的疫苗。
当各国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埋头研发疫苗和药物的时候,多种技术手段也被创新应用于全球战疫一线,在确诊、隔离、监测和预防等领域发挥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白衣天使”守护病患,人工智能(AI)则为“白衣天使”保驾护航。中国多家企业推出了新冠肺炎AI影像辅助诊断系统,为医生提供了早期预警、快速筛查、鉴别诊断、病程进展分析等功能,加速确诊时间,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诊疗时间。
韩国一家公司专门为疫情推出AI机器人,用于检测发热、视频问诊、分发食物和药品以及实时监测患者状况。美国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就是由装有摄像头、麦克风和听诊器的机器人治疗的,医生则在病房外进行相应操作。以色列一家医院在对11名“钻石公主”号邮轮乘客进行隔离时也使用了多种技术设备进行无接触监测。
多样的技术手段成为了疫情防控的“把关人”。泰国、柬埔寨、菲律宾等国多个机场都早早加装了红外线热扫描仪,严格监控入境旅客的健康状况。中国有公司开发出智能无人机疫情预警监控系统,实时获取人员体温情况,实现对疑似高危人员的快速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