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星座由数百颗低轨卫星和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建成后,将开展面向全球的智能终端通信、物联网、移动广播、导航增强、航空航海监视、宽带互联网接入等服务,具备全天候、全时段及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实时全球双向通信能力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鸿雁”星座首发星日前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该系统的建设全面启动。这是航天科技集团顺应当前国内外卫星互联网发展大势,应对世界各国在太空与网络领域激烈竞争态势而专门设计的低轨星座,对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卫星通信和空间互联网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一体化通信网络
数据显示,我国网络覆盖率2015年首次超过50%,而在世界范围内,这一比例在2018年仍未达到,在高山荒漠、深海远洋等偏远区域,仍存在通信空白。“鸿雁”星座的建设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系统建设完成后将具备全天候、全时段及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实时全球双向通信能力,为海洋、两极、偏远乡村、山区、海外等用户提供通信保障。航天科技集团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总经理谢云表示,星座实现全球覆盖后,个人智能手机将直接进入卫星应用领域,支持用户从地面网络切换到卫星网络,用户终端不变、体验不变。
“鸿雁”星座还有一个重要应用就是提供航空数据业务,可支持飞机前舱的安全通信业务,为航空器追踪及应急处理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同时支持后舱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据了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目前已与中国民航局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鸿雁”星座系统空管应用研究及机载宽带通信服务合作。
按照规划,“鸿雁”星座一期预计在2022年建成并投入运营,系统由60颗核心骨干卫星组成,主要实现全球移动通信、物联网、导航增强、航空监视等功能;二期预计2025年完成建设,可实现全球任意地点的互联网接入。届时,数百个“小鸿雁”可填补地球表面的通信空白,构建我国“海、陆、空、天”一体的自主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接入系统。
带动千亿元产值规模
“鸿雁”星座由数百颗低轨卫星和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首期投资200亿元,是我国首个国家级的、投资规模最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商业航天项目。项目创新运营高效的商业模式,聚集全社会资源,打造覆盖芯片、终端、系统集成、运营服务及人才培养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创新卫星及运载火箭规模化研制模式和流程,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将带动上下游超千亿元产值规模。
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下属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建成后将开展面向全球的智能终端通信、物联网、移动广播、导航增强、航空航海监视、宽带互联网接入等服务,在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沟通连接万物、全球永不失联”。
“鸿雁”星座研制团队介绍,首发星是“鸿雁”星座的试验星,配置有L/Ka频段的通信载荷、导航增强载荷、航空监视载荷,可实现“鸿雁”星座关键技术在轨试验。同时研制了地面系统与终端,卫星入轨后可陆续开展卫星移动通信、物联网、热点信息广播、导航增强、航空监视等功能的试验验证,为后续的“鸿雁”星座的全面建设及运营提供有力支撑。
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在“鸿雁”星座系统首发星研制任务中,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不仅承担了该卫星全部有效载荷系统的研制任务,而且还承担了相应地面系统的建设和演示验证任务。为了尽量减轻卫星有效载荷的重量,设计师通过层叠的形式,以多层叠加的方式进行高度集成和一体化设计及组装。同时,在软件的设计上采用通用化和模块化设计,确保卫星研制过程中可以批量化应用。
据介绍,整星的研制过程采用了“方案+正样”的精简模式,从2018年4月份确定最终技术需求到整星出厂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这不仅得益于研制团队深入优化研制技术流程和计划流程,也得益于产品体系的标准化、通用化,实现了产品货架化的生产与存储,大大缩短了产品配套时间,有效保证了研制进度,确保了卫星顺利出厂。
下一步,研制团队将做好“鸿雁”星座首发星在轨试验任务,积极开展“鸿雁”星座系统后续相关的建设工作,按照“面向用户、面向市场、面向成本、面向制造、面向验证”开展“鸿雁”星座系统设计,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打造全新科研生产模式和产品保证模式,加速推动星座系统建设。(经济日报 记者 姜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