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5G技術將“催化”3類應用場景
正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消費電子展(CES)上,大大小小的廠商都把“5G時代”挂在嘴邊。可以說簡稱5G的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正“叩響大門”,打開門后會發生什麼,引發了業界人士的豐富想象。
在一場研討會上,高通公司高管約翰·斯米將5G定義為“變革性技術”,微軟公司的皮特·伯納德稱其為“催化劑技術”。美國韋裡孫通信公司首席執行官衛翰思在一場主題演講中,多次說5G是一種“量子躍遷”,與3G到4G的漸進變化截然不同。
衛翰思認為,5G的技術特點可以用“快”“穩”“密”來形容,而這3個特點分別“催化”出3類應用場景。
第一,5G“快”——在5G網絡覆蓋下,下載一部分辨率達到4K的電影理論上不超過18秒,但速度帶來的不僅是量變。
《紐約時報》在展會上宣布建立一個5G新聞實驗室,未來的新聞故事會根據時間、讀者所在地提供交互性、沉浸性的3D流媒體影像,讓讀者身臨其境地看新聞。
業界人士認為,5G將給近年來“隻聽雷聲大、不見雨點來”的“增強現實/混合現實”(AR/MR)技術帶來新生。
第二,5G“穩”——如果只是速度的提升,還談不上質變。5G最顯著的特點是低時延和高可靠,即在任何環境下都表現穩定。
醫療技術行業的Medivis公司首席執行官克裡斯·莫利在展會上說,5G網絡讓醫生在“混合現實”工具的幫助下完成精准的開顱手術,比“外科手術般的精准”更精准。這種科幻般的技術隻能在5G時代實現,原因正是5G信號“不斷片”。1秒鐘的卡頓對看電影而言最多令人有些不快,但在醫學領域會關乎生命。
5G的技術要求之一是能夠支持速度高達每小時500公裡的設備,因此5G技術推動的產業還包括無人駕駛汽車。例如,普通人踩剎車的反應速度大約是0.4秒,而無人車在5G場景下的反應速度有望不到1毫秒,這無疑是無人駕駛可能最終獲得使用者信任的基礎之一。
無人駕駛因5G而更接近現實,這塊巨大的蛋糕也吸引了眾多企業。CES展台上,不論英特爾、英偉達等芯片巨頭,還是中國人工智能企業地平線等初創公司,都給人感覺它們是造“無人汽車”的。
第三,5G“密”——5G網絡每平方公裡可支持100萬台設備,非常有助於物聯網發展。
今年展會上,智慧城市成為一個新的產品類別,其底層技術就是物聯網。展會主辦方、美國消費技術協會的市場研究業務負責人史蒂夫·柯尼格引用了業界常說的一句話——過去30年將人連接起來,接下來30年會將物連接起來。
國際標准組織“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3GPP)定義了5G的三大場景,即增強移動寬帶、低時延高可靠和大規模物聯網業務,正好對應著“快”“穩”“密”三個特點。
目前5G的多數應用場景還只是一種展望,有些可能比預想中進展得慢,甚至遭到淘汰,有些未曾料想的場景又可能會冒出來形成顛覆式創新,但可以肯定的是,5G會引發一場大幅改變生活方式的革命,這也是各國推動部署5G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