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移动互联 >

移动互联网下的媒体应该如何求真

导读: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应该树立这样一种理念:谁占据了“需求窗口”,谁就拥有了&ldqu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应该树立这样一种理念:谁占据了“需求窗口”,谁就拥有了“第一时效”;谁守得住真实这一“第一原则”,谁就赢得了舆论公信。特别是专业媒体,应时刻尽职于“把关人”的职业角色。

 

  有人说,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但新闻作品不该如此。好的新闻作品应该追求传世价值,至少要创造“二次分享”的价值。要耐得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困苦过程。

 

  新闻作品,特别是文字新闻作品的传世价值从何而来?半在采访半在写。传世之作要经得起历史检验,首要的是其所载事实要精准确实,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的时候,要真正做到脚到、眼到、心到、脑到,不浮皮潦草,提高“信值”;也要求记者在写作的时候,要真正做到客观的表达,在客观表达的同时追求文字的精致、思想的精到,不能只讲表达效率,不讲文本价值;同时也要求编辑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要真正尊重作品原意,不做“标题党”,不追“世俗风”,认认真真“匠心打造”,提高“颜值”。

 

  媒体人要对笔下、镜头下的语言心存敬畏。一方面,对语言所承载的信息要有历史担当;另一方面,对语言自身的意蕴要有审美追求。然而,这些原本的底线,在新技术时代似乎成了很高的标准。工作中发现,有的记者写稿子,不仅忘记起标题,甚至连自己的姓名也丢了;有的稿子,同一个采访对象,名字居然有好几种写法;特别是网络媒体,错别字、病句更是家常便饭……基本的工艺都没到位,还谈什么精品!

 

  我们应当相信,媒体业的未来,一定属于那些既有“信值”又有“颜值”的高品质新闻生产者。

 

  新闻之“新”还在于要学会说新话,走新路。当然,求新,不是表达上盲目追随网络化、自媒体化的话风,也不是渠道上盲目追求新技术、新平台。

 

  新话何意?就是时代感。要积极对接这个时代的话语体系、人文思想,这和所谓的“追风”是两回事。只有对接这个时代的话语,才能影响这个时代的话语。现在的传统主流媒体普遍缺乏对新闻传播规律和受众需求的研究和尊重,固守着传统的话语体系高高在上,即便是试着放低姿态,也是习惯于“自说自话”,满足于“我报道了”,把自己定位为宣传工具而不是新闻传播平台。生产的多是受众不需要的内容,或者说打不中受众“痛点”的内容,怎么可能赢得渠道、赢得市场?

 

  新路何意?就是要在心态和业态上真正对接新技术、新渠道,打破“国营商店”的心态,使从业者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在用户评价中兑现价值,从而突破守旧的业态,激活僵化的生产关系,重新解放生产力。

 

  如今的舆论环境,最考验媒体的定力,有定力才有公信力。就像《人民日报》一篇评论所说:“媒体不管怎样融合,质疑、求证、核实的本质不能丢,客观、真实、理性的原则不能忘,求真、扶正、祛邪的精神不能弃。”

 

  专业媒体应时时不忘廓清事实、守望价值的“传统”使命。也就是说,在这个“发布会还没结束,新闻就已经满天飞”的时代,专业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平息受众“信息恐慌”和“价值观恐慌”,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做增量信息、增值信息和深度思想的提供者,疑难问题的解惑者,矛盾是非的定音者。特别是在舆论纷杂、信息翻飞的自媒体时代,专业媒体要保持足够定力,不媚俗、不盲从,做舆论场上的“清道夫”,真正以辩证思维和底线意识,捍卫常识和理性,坚守道义和良知,传播主流声音,引导主流舆论,帮助受众辩证地看、客观地看、理性地看,透过现象看本质。

 

  当然,我们同样需要思考的是,当媒体人以工匠精神回馈时代,这个时代和社会应如何回应?我想,用制度建立起对知识价值、原创作品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工匠精神才有可能源源不断化为一篇篇匠心之作。(张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