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卫星事业发展较早,1970年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陆续发射了不同功能与用途的卫星,但整体技术水平仍需要强化,民用部分的商业产业更是落后于西方国家。截止到目前,用于语音业务的主要设备全部依赖进口。
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获悉,国产卫星移动终端获得工信部电信设备进网首张试用批文,成为中国首张国产卫星移动通信终端牌照,结束了卫星电话一直以来依赖进口局面,使完全自主技术的国产卫星电话成为现实。
中国首张国产卫星移动通信终端牌照颁发
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获得首张牌照的柒星通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峰。
打破进口格局
史峰表示,近几年,全球卫星领域掀起卫星投资与创业狂潮,相对原来较为封闭的产业体系,市场化程度会趋势于逐步开放。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太空战略”及“人机互动、万物互联、天地一体化网格”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卫星产业的定位及发展规划。“双创”思想的提出,使得原来只有依靠国家力量推动的卫星产业,国家也开始鼓励民营力量积极参与其中。
史峰说,我国卫星事业发展较早,但整体技术水平仍需要强化。国内做卫星通讯的公司主要是大型国企(航天科工等),国有科研机构(中国电子集团五十四所),针对的是固定行业客户的企业。
由于我国民用通信卫星发展时间较晚,目前没有专业从事卫星通讯终端产品设计、开发、整机生产的公司。根据2017年国家相关战略需求,有科研机构在推进手持终端产品,但在外观、软硬件性能及工业设计方面都不够理想。
而中国首张国产卫星移动通信终端牌照对民营企业颁发,标志着我国自主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全产业链建设完成,从太空卫星到地面终端设备完全实现国产自主化,正式进入商用阶段。我国在这个领域也摆脱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与使用限制。
史峰认为,民营领域的牌照试发,有助于打破卫星通信产业国外垄断的局面,为广阔的卫星市场提供硬件与应用服务,可以更好实现卫星通信核心模组与芯片的国产化,让全世界的用户都能享受来自中国的卫星产品与服务。
又一个蓝海产业
根据史峰的分析研究,中国2016年卫星产业的产值约为15万亿元,90%是政府和企业用户,个人用户所占比重不足10%。
随着国家空间战略与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军事、特殊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卫星通信业务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部队作战个人通信终端及指挥系统开发潜力巨大。在海上作业及边远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卫星终端及相关数据应用的需要迫在眉睫。国际上一直热衷于卫星的研究与开发,但随着一张网(互联网)的覆盖,地球村将不再是概念,各行业用户对于先进的卫星终端产品需求量极大。
“2014年全球卫星运营商收入达2030亿美元,不包括硬件设备的产值。根据近几年数据监测,卫星行业产值年增长15%-20%。卫星数据业务的启动与推广,必将带动各种终端设备与软件应用市场的飞速发展。语音和数据业务占这个总收入的3%左右,这意味着用户打电话和上网的市场很巨大的增长空间。”史峰认为。
据史峰介绍,柒星通信是基于卫星通信、蜂窝通信、智能终端充分整合、再研,研发多模(双星或多星)、多功能、智能化为一体的终端设备与服务为己任的创业型公司,主要产品为车船载智能多模卫星电话、行业定制智能卫星终端、个人便携安全终端、军用单兵卫星终端等。
柒星通信研发的智能双模卫星通信一体化终端是可实现一部电话同时拥有两种卫星通讯业务模式(天通一号和Thuraya),突破了多种卫通技术一体化融合技术。另一这款卫星手机支持IP66和IK05,还拥有支持蓝牙、wifi、一键求救等功能,低温电池可支持在低温及恶劣环境下保障通讯畅通。这也是其他国家卫星电话所没有的功能。
柒星通信研发的天通卫星电话
史峰说,目前领取首张进网证的产品具备小巧方便,结实耐用,专业性强等特点。我国“天通一号”通讯卫星的成功发射,开启了民用通信卫星时代。而卫星移动通信终端牌照颁发则打开了军民融合发展卫星移动通信的大市场,终结了卫星电话依赖进口的时代,开启了自主可靠卫星通信技术新征程,卫星通信终端这个卫星产业链中的末端,也将成为另一个蓝海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