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移动互联 >

移动互联网这十年

导读:

【CSDN编者按】这届GoogleI/O大会让所有的移动开发者有点儿恍惚,所提之事即是前文所言的宣布Kotlin替代

【CSDN编者按】这届GoogleI/O大会让所有的移动开发者有点儿恍惚,所提之事即是前文所言的宣布Kotlin替代Java成为Android开发的首选语言,以及Flutter实现全平台支持。而同时,Oracle裁员的事实正在上演,许多人提出是否需要去Java化。不过,本文作者——拥有十几年编程经验的DCloud创始人王安与笔者分享了一个观点,那便是“无论是Kotlin还是Flutter,都还为时尚早,生态建设需要历史机遇,当年Android的机遇并不存在。”两年前在《程序员》杂志中,笔者曾特邀王安对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轨迹做总结,因从未在网络公开发布,特此于今日在CSDN刊登。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接下来,我们一起看整个移动互联网发展轨迹,那些做成的和失败的事情,然后,通过历史汲取经验, 共赴下一个开发十年。

移动互联网,其实并非由iPhone开始,当然,iPhone是让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最大功臣。

最早的移动互联网,是21世纪初的KJAVA(J2ME)和WinCE手机,以及GPRS的2G网络。我们称其为移动互联网第一阶段,也就是2001-2007年。而2007-2017年,则是移动互联网第二阶段。

01

移动互联网的第一阶段:乏善可陈的创新

2001年以前的手机,是不可编程的纯通信设备,后来,多普达(HTC)和摩托罗拉,开始推出触摸屏手机,这些手机提供了编程平台,但是想开发和安装应用却也非常地费事儿。

进而,产业开始快速发展,围绕触屏和非触屏,手机OS发展出两大阵营。诺基亚发展Symbian系统,占据了非触屏手机的主导地位;由J2ME和WinCE分化出来的Smartphone,以及Qualcomm的BREW平台,分食其他份额。而高端触屏市场,微软的PocketPC(后改名为WindowsMobile)、摩托罗拉的Linux以及索尼爱立信基于Symbian发展的UIQ用户界面,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伴随着手机市场的高速增长,各种系统百花齐放。后来基于MKT的所谓“山寨机”和BlackBerry都曾红极一时。

山寨机的繁荣,说明那一代的手机已经缺乏底层创新了。

再后来,iPhone就来了。

02

第二阶段:浪花淘尽英雄,iOS、Android的移动争夺战

在iPhone到来以前,开发是碎片化的,开发者需要为不同OS开发不同的应用,并且因为安装和体验应用都不够方便,所以开发者的ROI很低。生态就像鸡和蛋,没有开发者生产精品应用,用户也不怎么爱用应用,由此电话、短信、彩铃成为了巨大的产业。

尽管彼时业内也有一些商业化的跨平台开发工具,比如Mkey无线中间件,但集中在企业市场,对大移动互联网影响甚微。

倒也不是当时的手机厂商故意制造碎片化,诺基亚联合摩托罗拉、爱立信,结合Psion的技术成立了Symbian公司,后来还拉了三星进来。这个公司的产品就是SymbianOS(塞班系统),虽然大多数人以为塞班等于诺基亚的OS,但其实它的初衷并非如此。只是诺基亚在Symbian上过于强势,其他手机厂商使用Symbian将造成手机销售劣势,所以后来诺基亚干脆收购了Symbian公司,不过这钱也白花了,因为没两年诺基亚就投靠了WindowsPhone阵营。

当时在通信行业已经有很高的呼声来推动3G发展,但运营商们总是犹豫一个问题——3G投资那么大,需求和商业模式在哪里,没那么多人需要高速网络,新增这么大投资有什么用?

而iPhone带来了这样几大改变:

这个没有实体键盘但拥有极佳触摸体验的大屏手机,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上网和使用应用的意愿。乔布斯当时赌了3个功能——邮件、Safari浏览器和Google地图,他赌对了。

iPhone第一代虽然没有3G模块,但它很快推出了打中运营商七寸的iPhone3G。运营商一直需要一个推3G的理由,而iPhone3G实打实地帮助运营商大幅提升了数据流量的销售额,这个标杆效应非常明显,导致运营商都非常喜欢推iPhone。而在国外,运营商是手机销售的关键。

乔布斯天然能引领科技时尚,再加上运营商这个关键渠道,iPhone+3G一时间飞速发展,震动了整个手机通讯行业。

可以说,乔布斯判准了3G时代的到来,用户需要一种新的手机——以数据和应用为主,抛弃过去手机就是通讯设备的传统定义。然后在3G前夜大力气投入研发,以差异化定位而崛起。iPhone使用大触屏而舍弃物理键盘,强化Safari、Google地图、Email等核心应用的体验,构建AppStore降低应用发行门槛,提供Objective-C语言及Xcode开发工具建设开发者生态。要知道,当时老牌通信设备商们并没有把来自圈外的硅谷公司当回事,他们擅于通信,对互联网级的用户体验、应用及开发生态的感觉,真的不如Apple。

但结果是,iPhone确实重新定义了手机。如果你想打电话,诺基亚仍然是更优的选择,但如果想在3G时代玩点新鲜的数据应用,那么iPhone的体验秒杀上一代设备。不过,iOS虽然号称是基于Unix更智能的OS,但这个OS上没有应用让乔布斯头疼,原来macOS上的开发者也不多,于是乔布斯想到了HTML5。

当时HTML4有两个问题,一是被微软的IE+Adobe的Flash垄断,私有标准充斥互联网;二是HTML4的设备调用能力不行,需要补充大量手机能力。而Google也是看不惯互联网被微软和Abobe垄断,于是与Apple联合推广HTML5。

不过,随着iPhone的火爆销售,乔布斯开始重新审视应用生态,他发现Apple已经具备独立建应用生态的能力了,再加上2008年时HTML5距离正式定稿还很遥远(2015年才正式定稿),于是AppStore出现了,这个封闭的生态成为了Apple的超级现金奶牛,而HTML5则被抛在一边,发展更加缓慢。

在早期,开发者从未获得过如此多的流量和变现机会,对AppStore大加赞扬。但现在,30%的苹果税已经成为众多开发者的噩梦,尤其是虚拟物品支付、直播、知识付费等行业的开发者。

但无论如何,iPhone的成功是值得分析的标杆案例,而诺基亚、摩托罗拉、微软的失败,以及Android的成功,也都是值得分析总结的。

当然,在2007年时,诺基亚对iPhone很是不以为然。诺基亚想的是,最多高端触屏市场被iPhone拿了,看起来WindowsMobile和摩托罗拉Linux压力更大,而诺基亚主流的非触屏市场不会受影响。

或许,手机厂商们仍可以各自差异化发展,但这个时候Google和微软2个巨头搅合进来了。

微软和Google的高管看到了3G将带来真正的移动互联网,他们能更敏感地察觉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会。微软在移动设备上一直长期投资发展,从WinCE、PocketPC到WindowsMobile,产品一直在演进。而Android其实也是2003年就成立的老兵,2005年被Google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