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移动互联 >

新网银行江海:移动互联网助力实现“人人都有云授信”的终极愿景

导读:

  9月20日,财新传媒举办财新国际圆桌•新加坡场,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世界银行前行长罗

  9月20日,财新传媒举办财新国际圆桌•新加坡场,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世界银行前行长罗伯特•佐利克、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洪小勇、厚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创始人方风雷、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助理局长黎日臣、新加坡交易所首席执行长罗文才,以及多家顶级资本投资机构、人工智能及金融科技公司负责人出席。

  新网银行董事长江海受邀出席论坛,就金融创新动力、技术助力金融普惠、客户数据安全等话题与参会嘉宾展开讨论。江海认为,长期以来,金融风控方法论一直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无论对B端企业还是对C端个人用户,金融机构做风控普遍依靠财务数据来预测其未来现金流,但财务数据具有“低维、低频、延滞、稀疏”的特点,而且只有少数人和企业能够提供持续可信的财务数据,因此依托财务数据的风控技术必然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很难解决C端“长尾客群”和B端小微企业授信难的问题。

图片0

  江海表示,近年来4G通信技术的应用带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也改变了金融机构对C端客户做风控的逻辑和方法论,通过对客户授权的“高频、高维、实时、饱和”的个人行为数据来代替个人财务数据进行客户画像,金融机构很好地解决了C端“长尾客群” 风险识别难的问题。他预测,5G技术的快速投入商用,必将带来物联网的兴起。“万物互联”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大量的传感器获取“高频、高维、实时、饱和”的企业行为数据,从而精准识别、量化小微企业风险,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G等技术带来了c端金融风控方法论的革命性突破

  江海谈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大陆的金融科技浪潮发生周期,与4G技术的应用周期紧密相关,2013年4G技术开始高速发展,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业也开始蓬勃兴起。江海认为,数字技术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澎湃动力,也给金融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对金融风控方法论带来质的飞跃。长期以来,传统金融机构风控是依靠财务数据来开展的,B端的财务数据主要依靠“三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C端个人用户的财务数据则主要是银行流水、收入证明以及房产等资产数据,在获取这些数据之后,银行机构根据未来现金流的简单预测模型,再评估是否给申请者授信,以及授信额度多少。

  “这样的风控模式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因为,首先财务数据是结果数据不是过程数据,颗粒度很粗,掩盖了过程中的很多风险因素;其次财务数据是过时数据而不是实时数据,往往有一个季度甚至一年的时差;第三财务数据也是低维数据,数据的维度比较稀疏,而且很少有个人和企业能够提供持续可信的财务数据。因此依托低维、低频、延滞、稀疏的财务数据做风控带来了传统金融风控的局限性。”江海说,4G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C端用户金融风控方法论的革命性突破。4G通信技术下,移动互联网上沉淀了海量用户的消费、出行、旅行、教育等多领域数据,因此,在用户授权同意使用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得以获得“高频、高维、实时、饱和”的个人行为数据,并以此为基础研发大数据风控模型,借助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效率提升。江海预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人都有云授信”这个普惠金融的终极愿景有望得到实现,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以4G技术为代表的底层数字技术的进步。

  5G技术有望实现B端金融风控方法论的跃迁性变化

  江海直言,4G技术虽然解决了C端金融风控方法论的突破,解决了“长尾客群”授信难的问题,但要实现B端金融风控方法论的突破,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我们要把希望的目光聚焦到5G技术。

  “5G的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低延迟将使得万物互联成为可能,也会带来物联网的兴起,在物联网的技术语境下,企业的行为数据及每一条生产线、每一个物流仓库、每一个产品的状态情况,可以通过大量的传感器实时传递到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依托高频、高维、实时、饱和的企业行为数据,得以实现对企业经营情况和风险评估的全穿透。”江海表示,未来5G技术支撑之下的小微企业风控逻辑,将不再基于企业财务数据,也不再关注单一的现金流数据,而是更具前瞻性的关注物流、要素流数据,金融机构会像是企业生产车间的“班组长”,实时了解企业发生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的风控精准度。

  江海直言,“没有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今天的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

  ”。新网银行一直敏锐跟进前沿技术,行内推崇工程师文化,成立两年多来以“技术立行”,目前为止已经提交了119项专利申请,也是国内第二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银行,全行超过70%都是IT工程师、大数据科学家等,确保前沿技术的研究研发、落地应用等。

    “用技术管技术”确保客户数据安全

  此次论坛上,与会嘉宾纷纷肯定了技术在金融领域里的应用创新,与此同时,也深度探讨了如何平衡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如何确保数据安全和客户数据保护等内容。

  江海认为,大数据如今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也是大势所趋,但金融机构合法合规使用数据、保护客户数据安全,是合规经营与发展的底线要求。如何确保客户数据安全?他认为金融机构应坚持三个原则,即:坚持授权使用原则、坚持脱敏使用原则、坚持机器使用原则。

  以银行授信服务为例,以往传统的授信过程,需要申请人向银行提交资产、信用等证明材料,申请人需现场签名授权银行调查取证。而随着数字技术让授信变成全数字化、全在线化的流程,申请人不用提交证明文件,也不用亲自去银行,整个过程由银行在线调取用户的大数据完成评估,这对客户来说显得 “无感知”或者是“弱感知”,这就更需要银行机构保持克制、坚守底线,在获取数据之前取得客户的线上授权同意。获得客户授权同意之后,金融机构需要脱敏使用,确保客户数据不被泄露。而 “机器使用原则”是指,在脱敏环境下,客户数据应该直接输入到由系统模型中计算、评估,最终给出判断结果,而整个过程中人不能触碰明细数据。

  江海认为坚持这三个原则有助于保护客户数据安全,与此同时,江海也在会议上提出了 “用技术管技术”来保护客户数据的设想。他认为未来或许会出现个性化、专业化的个人云服务商,以SaaS形式提供个人隐私数据的存储。未来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运营商,将只保存与开展业务最直接相关的必要数据,而其他与用户相关的个人敏感数据,将存储到客户自己名下的隐私数据库里面。未来金融机构获得客户授权后,将采取“联邦学习”的方式,把风控模型部署到客户云端的数据库,在数据不离开本地的情况下,输出模型计算结果。江海说:“这样就可以实现有效的数据隔离,获得授权的数据运用者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时,就能确保客户数据安全,保护客户个人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