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采用斜角甲板的法国“克莱蒙梭”号航母。
说到航空母舰,很多人会立即想到它巨大的身躯、宽阔的甲板,以及甲板上有序停放的各型战机。
作为海上固定翼战机的起降场地,航母的飞行甲板似乎就是那样:斜角甲板上,有一条用于战机起飞的相对较短的直跑道,一条用于战机降落的较长的斜跑道。两条跑道之间形成的三角区域用来停放战机。但事实上,航母甲板的构型刚开始时并非如此,它的设计随着时间推移与科技发展也曾数次变迁。
按照其构型与功用的变化,航母飞行甲板大体可分成两段式甲板、直通式甲板、斜角甲板及滑跃起飞甲板等类型。
两段式甲板。简单地说,就是在航母的前部设置起飞甲板,在航母后部设置降落甲板,中间则是航母的上层建筑。这种甲板形态出现在早期的航母上,其代表者是英国由巡洋舰改成的“暴怒”号航母。虽然这种甲板首次实现了战机从母舰上的放飞与回收(以前只能放飞不能回收),但其弊端也很明显,比如无法高效地调度舰载机,战机起降受上部建筑影响较大。随着科技进步,这种飞行甲板退出了军事舞台。
直通式甲板。在早期航母甲板的设计利用上,直通式甲板不可不提,它同样是英国人的首创。1918年,英国由邮轮改造而成的“百眼巨人”号航母建成。它的甲板最大的不同是上面没了上层建筑与烟囱,废气改由舰尾排出,而甲板则是“一马平川”。受此影响,后来,原本装有两段式飞行甲板的“暴怒”号航母也二次改装,加装了直通式飞行甲板,形成了上下两层甲板的分层甲板构型。日本1927年下水的“赤诚”号航母更是采用了三层甲板的构型,上层是起降两用甲板,中间是小型战机甲板,下层是用于大型战机起飞的甲板。
但是,这种直通式甲板仍有其弊端,一是飞行控制室和航行控制室被设计在甲板下,不利于观察和指挥战机起降,二是战机在降落时易受尾部排出的烟尘废气影响。为消除这些弊端,英国“竞技神”号航母服役时,进行创造性改进——将舰桥、烟囱等设置在航母右舷一侧。此后,直通式甲板和右舷侧舰岛的布局渐渐成为当时航母的主要形式。
斜角甲板。斜角甲板的提出者仍是一位英国人。上世纪50年代初,英国海军上校喀梅尔提出斜角甲板的设想,即对航母表面甲板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使航母不仅拥有前部供战机起飞的直通式甲板,也拥有位于甲板左侧供战机降落的斜角甲板。这种甲板能够保障舰载战机同步进行起飞与降落。1952年,斜角甲板首次应用于“安提坦”号航母上。1955年完工的英国“皇家方舟III”号航母,则是第一艘服役时就采用斜角甲板的航母。二战后各国建造的航母如美国的福莱斯特级、法国的“克莱蒙梭”号都采用了这种布局。
滑跃式起飞甲板。为在最短的距离内让战机升空,上世纪60年代,英国再次率先提出了滑跃式起飞的概念。它的特点是将航母的舰艏甲板做成弧形上翘的结构,使战机沿后部上抛的曲线跑道起飞,从而获得向上的动量。经过十几年的摸索,英国轻型航母“无敌”号采用了这一设计。此后,意大利、西班牙、前苏联的航母也采用了这一设计。滑跃式甲板不需要弹射器,但需要战机具有较大的推重比,对飞行员的操作要求更高。我国“辽宁”号航母采用的就是这种斜角与滑跃起飞相结合的甲板形式。(李磊吴鹏飞 刘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