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事关民生福祉,运用互联网手段扩大高质量供给,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有效举措。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社会服务”发展的意见》,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发展目标、作出战略规划,助力“互联网+社会服务”驶入发展快车道。(人民日报 12月26日)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给群众带去更多的娱乐方式,更给群众提供了更多办理服务事项的平台。当然,随着社会服务事项办理方式和途径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还有政府部门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的进一步提高。必须要看到,正是由于“互联网+社会服务”的不断发展和丰富,政务服务在精简高效的同时,更多更好的途径和方式,从一站式服务到仅跑一次,再到足不出户,不仅政务服务的效率越来越高,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也越来越强。
“互联网+社会服务”不仅方便易用、高效节能,更为群众节约了办事成本,其特点和优点不胜枚举。但也不可忽视,“互联网+社会服务”平台,由于严重依赖网络,技术更新也相当快,与传统的柜台式政务服务相比,还是有较大区别,群众从接受到适应,也需要相当的过程,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不平衡地区和对一些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群众来说,要想熟练应用“互联网+社会服务”平台,顺利办好所需事项,其实并不容易。
如果不能有效解决部份群众因为对移动通信技术不了解,不了解电脑知识和不熟悉网上办事流程等问题,对这部份群众而言,就难以发挥“互联网+社会服务”快捷、方便、低成本的优势,甚至还会成为群众吐槽、诟病的对象。因此,要想充分发挥“互联网+社会服务”的优化,让更多群众享受互联网高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红利,党员干部就要承担起责任,不仅要大力宣传、更要积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自己先了解、先掌握,确保能熟练使用,能够帮助群众解决使用各类“互联网+社会服务”平台时遇到的不便和问题。
增强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行动,是每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充分发挥“互联网+社会服务”的优势,从服务群众,为群众解难题谋实事的角度说,党员干部就要先行先试,只有自己掌握了、熟练了,才能真正帮助群众掌握和熟练使用 “互联网+社会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方便和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