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初,中国银联与腾讯旗下财付通公司已就条码支付互联互通达成合作,双方正共同研究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方案,率先建立全面互扫互认的条码支付服务网络。针对上述动作,国有银行已经着手落地。1月13日,记者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了解到,两家银行均与中国银联、财付通合作,率先实现手机银行扫描微信“面对面二维码”收款码的支付功能。
事实上,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就已经在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在采访中,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后,银行及支付机构客户进行扫码支付的商户将逐步共享,客户使用更加便利;银行及其他收单机构的商户将整合纷繁复杂的二维码桌牌,收款对账更加便利;同时对于银行交易更加规范和统一,便于业务逻辑的梳理,降低系统支持复杂性,便于风险识别和监控。
国有大行布局条码支付互联互通
1月13日,记者从中行了解到,该行与中国银联、财付通合作,率先实现手机银行扫描微信“面对面二维码”收款码的支付功能。同日,交行公告称,该行已经实现与微信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此次合作首批试点在福州、宁波、济南等城市,其他城市将陆续上线。
中行方面表示,此次中行与中国银联、财付通合作,旨在贯彻落实人民银行关于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指导意见,为广大用户和商户打造更加完善便捷的支付服务,助力条码支付市场向更加安全、规范、高效的方向发展。
自2019年以来,监管和业界一直在推动加快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标准。如2019年9月,央行公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打通条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
谈及银行参与银联二维码、微信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对银行有哪些影响,中行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互联互通工作的推进,银行及支付机构客户可进行扫码支付的商户将逐步共享,客户使用更加便利;银行及其他收单机构的商户也将整合纷繁复杂的二维码桌牌,收款对账更加便利;同时对于银行交易更加规范和统一,便于业务逻辑的梳理,降低系统支持复杂性,便于风险识别和监控。”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亦认为,此举对于银行是利好的。“过往银行和支付机构在线下支付的竞争中,其劣势一方面是接入的商户不够多,另一方面是单个银行的用户数量及活跃度都不足。互联互通后,支付的入口统一,打开任何支持扫码付的APP都可以互认互扫,使银行和支付机构又在某种意义上,重新处于同一竞争起点。”
聚合支付或会受到影响
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移动支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央行数据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银行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72.74亿笔,金额86.1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05%和31.52%。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1911.87亿笔,金额63.9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01%和23.04%。
西南财经大学普惠金融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告诉记者,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对支付行业有三大影响,其一是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将有利于解决支付领域的条码支付标准不统一对于数字经济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支付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以及对于数字经济的支持力;其二是解决非对称竞争问题,支付具有较强的双边市场效应和网络外部性,中小支付机构由于覆盖面不足在支付创新方面积极性不足,互联互通的相关举措将极大提升中小支付机构创新激励,激发整个市场的活力;其三是对当下聚合支付的聚合码业务带来冲击,但这种冲击从行业规范发展角度并非坏事,会抑制聚合支付业务的风险。
此前由于各机构条码不能通用,出现了一些聚合支付服务商。易观方面曾解释道,聚合支付机构作为衔接第三方支付机构和银行等的卡组织,通过收单服务,赚取交易服务佣金。易观发布的《中国聚合支付市场专题分析2019》指出,从2016年到2018年,聚合支付交易规模由8亿万元增长至21万亿元,涨幅达162%。
不过,易观方面分析指出,聚合支付行业潜在一些风险,如“二清”和信息泄露风险、盈利模式仍未完全明确、行业竞争加剧等。所谓“二清”,是指没有获得央行支付业务许可的单位或个人,在持牌收单机构的支持下实际从事支付业务和资金清算的一种模式。“作为外包机构,聚合支付不能进行资金的清结算,但部分机构会铤而走险,导致了‘二清’等风险爆发的可能性。”黄大智如是说。
对于此次二维码互联互通的风险把控,陈文认为,互联互通交易,仍遵循了银联标准的二维码支付规范和卡组织的四方模式,与互联互通前在风险控制方面基本一致;通过银行、银联微信等多方共享相关数据及风险信息,相关机构有望可以更为高效地开展反洗钱等风险识别工作,降低支付交易的风险。
中行相关负责人亦指出,随着互联互通推进,更多的二维码支付交易将通过银联、网联进行清算,交易将更加规范和统一,有利于风险信息共享及风险识别,有利于监管部门整体管理和监控,使整个支付体系更加安全。“后续中行将与银联及微信探讨多方协助共享风险信息,实现系统性地控制交易风险。”
陈文认为,实现互联互通的过程中,应该不存在技术问题。“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此前署名文章指出,央行推动基于支付标记化技术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构建统一编码、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从而实现不同手机APP和商户条码互认互扫。由于当前开展网络支付业务的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经基本全量接入银联和网联,当下不同标准的二维码互扫互认并不构成技术问题。”陈文指出,技术上更多需要解决的还是信息共享和信息保护的平衡,对于参与方而言包括客户信息在内的数据资产是核心资产,如何在开展合作过程中保护数据资产安全是关注重心,也有助于破解互联互通的利益纠葛问题。
“在实现互联互通的过程中,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不同标准二维码的互扫互认,以及通过清算组织的交易转接工作。本次我行与微信实现互扫试点,仅是互联互通工作的第一步,后续还需要监管机构、银联、网联、银行以及支付机构共同努力,从整个支付行业层面,进一步推动各家机构参与互联互通工作。”中行相关业务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