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移动互联 >

《管见》陈利浩: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治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

导读:

《管见》陈利浩: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治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

《管见》陈利浩: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治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

《管见》第一期

“管见”,取自“管见所及”,亦有“管理层见解”之意。远光软件自本月起,推出《管见》专栏,分享来自公司管理者的所思所想, 谨与大家学习交流,共思、共勉、共同成长。

《管见》陈利浩: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治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

陈利浩

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进行说明时强调指出:各地建议“更加重视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全会《决定》中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中央政治局特地选在“程序员节”的10月24日组织以区块链应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集体学习,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信息科技应用的前瞻和重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了大量的运用。“17万人”大会,就是利用网络视频会议技术、实现社会治理架构“扁平化”的典型案例: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史无前例地在同一时间实时聆听到党中央的声音。

无论是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还是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都需要把分散的人员、资源、信息实时地联通、调用、互动,都需要减少乃至消除信息不对称、保证信息真实可靠,都需要基于透明、统一的规则对信息进行比较、判断、选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此提供了强大的手段。但是,这些手段要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原有机制、模式的创新、甚至颠覆,信息化应用效果较好的有关行业,如电商、支付、出行等等,已经提供了众多的样本。

在国家治理领域,信息技术的运用同样不能被简单地定义为只是原有机制、模式和方法的“强化”、“细化”,不能被简单看成“维稳的新手段”。必须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性,如开放、多元、扁平、分布、客观等等,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中的社会性部分,与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方向,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应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那些传统方式下较难解决的深层次难题,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试举几例:

1、辅助决策

地方政府的大部分日常审批工作,就是对照相应法规对申请者按规定格式提交的信息加以评判。如果设计人工智能的“审批助手”,深度学习、掌握相关法规,并逐步提高申请信息的数字化程度,从而由“审批助手”循序渐进、高效优质地代替越来越多的日常甄别、审批工作,不但能大大提高效率、“精兵简政”,更能保证公正。进一步,可以设计“人工智能决策助理”,象给阿尔法狗“喂棋谱”那样把党的章程、理论、政策,与决策相关的宪法、法律、法规,处理历史案例的经验和教训等等,都“喂”给它学习;把从多源的社会数据抽取、分析得到的“社情民意”、“最大共识”让它了解;让它成为一个“不断学习、时刻更新、无一遗漏、永不疲倦、高度稳定”的决策助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进行决策时,同时把与决策相关的各种事项详尽、精确地向它描述,“请”它给出决策建议及其依据和后果。它的建议、依据和分析,决策者采纳与否的决定及其依据,决策实施的结果,都以适当的形式公布并存档,并成为决策助理新的“营养”。这样,就能把高效决策和超强执行的显著优势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相结合,既能保证“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实现必要的制约和制衡,进一步发挥制度效能。

2、广集民意

改革、发展的深入必然伴随经济结构多元、社会阶层多样、利益诉求复杂,倾听、收集各个阶层人民群众的意愿成为治理刚需。反复强调“涉及一部分群众利益、特定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部分群众中广泛商量”,对征集民意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实名制后的移动互联网,为广泛征集民意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可以按照预设的分类把要商量的内容精准发放到涉及群众的手机上;参加商量的群众可以用手机发表意见、参加表决,不需要现场、不需要同时;可以由后台程序对群众发表的意见分类汇总、统计分析、必要时再度征求意见,做到“无一遗漏”;可以通过手机对商量结果的实施进行跟踪;等等。通过移动互联网,社会调查的样本量级可以从千人猛增到百万人、千万人,耗时也可以从几个月缩短为几天、几小时,逐步达到政民之间的实时互动。

3、传递信任

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高度信任,但也存在着局部的某些政务数据被误读、引起争议的情况:公布一段视频,会有人质疑“动过手脚”;明确“临时工”身份,也会招来“顶包”的吐槽。中央政治局区块链集体学习会上要求:“探索利用区块链数据共享模式,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建议按照这一要求,把易被误读的政务数据“上链”:政府部门存放这些数据本身,而把这些数据的“数字指纹”存放在经过认证的“第三方”,政务数据的真实、可信,可以通过第三方所存放的“数字指纹”来验证、保证,用技术手段杜绝了责难,确保和传递了信任。谁来做“第三方”?在论及网络空间治理“多方参与”时列举的“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公民个人”等都可以。

4、信息对称

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都对信息对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国企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委托代理机制”,而委托代理机制的困境之一在于信息不对称,无论是授权、考核、监督、激励和约束,都需要充分、完备的信息。随着国企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内部的信息透明、统一、实时已经得到保证,只要充分利用区块链等可信技术,设计有效的外部监管接口,在适当的分布式机制下把企业数据的“数字指纹”存放在监管部门,通过可验证的“不可篡改性”来保证可信任,就可以保证股东和公司、监管层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对称,大大推进改革进度。其他如自然垄断等行业的改革也都可以依照这个思路。

5、优化考核

如果把党政干部比喻为运动员,对他们的训练、选拔、裁判基本都是人工过程,信息技术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在考核体系的这种“主观性”下,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琢磨人”和“琢磨事”,必要的形式和形式主义,勇于担当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坚持原则、加强管理和“老好人”,等等,都成了广大干部时刻面对、但往往只能违心地“劣向选择”的难题。现代体育运动中,信息技术已经应用于训练、比赛等的全过程,运动员的前途和命运由教练员、裁判员主观因素决定的比例已经大大降低。同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干部的学习过程、工作状态、决策能力、社会效果等等,包括生理、心理的健康程度,也可以被自动记录、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当然,这样的“干部画像”系统,比“运动员画像”系统的难度要大得多,但是,鉴于干部队伍的健康、活力对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极端重要性,只要能从原理上保证对他们考核的客观、公正,值得党和政府花任何代价去设计、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