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确对待来自组织、来自社会、来自群众的监督,习惯在“放大镜”和“聚光灯”下工作和生活,是对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组织观念的检验,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内在要求。
移动互联网时代,工作的一点一滴、生活的一言一行,都处于“放大镜”和“聚光灯”之下。事实上,接受监督是常态,善用监督是一项基本功。然而,有人“不理解、有怨言”,有人认为监督太严是对干部的不信任,有人觉得监督多了是障碍……由此导致看到群众拿着手机就害怕,甚至消极应付、为官不为。凡此种种,实质上是底气不足、不敢担当的表现。
监督的目的,是规范用权、推动工作、服务于民。组织监督不是跟干部过不去,社会监督不是“找碴”,群众监督也不是“挑刺”,都是为了帮助党员干部减少失误、及时纠偏,凝聚合力干事创业。欢迎监督是姿态,善用监督是智慧。因此,既要把监督当镜子,讲政治、守规矩、规范言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也要习惯接受监督,把监督的压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集中精力干实事,一心为民做好事。
监督问责是督促干部干事创业的手段,但为何会变成某些干部口中的“包袱”?除了思想认识不到位,没能科学运用好监督问责也是重要原因。现实中发现,有的地方存在滥用监督问责推动工作的“懒政思维”,工作布置下去就当起“甩手掌柜”,对基层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不闻不问,对失误动辄问责追究,让一些干部有苦难言,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受挫。
手握监督问责权,应该要监督什么?监督不意味着事无巨细,也不是越俎代庖,而要看准、管好、抓紧推动工作的“牛鼻子”。哪些情形应该被问责?故意为之和无心之过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对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先行先试所犯的错,要多一点宽容。即便是被问责处分的干部,表现突出的也应大胆使用。可以说,切实让干部知晓底线在何处、高压线在哪里、路在何方,才能让他们坦然面对监督,真正适应在“聚光灯”下工作的常态。
【题目】
结合“给定资料”,以“社会监督”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2)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3)结合“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4)字数1000~1200字。
【参考例文】
社会监督让权力任性无所遁形
某女士面对违规索要批条的问题,拍摄视频举报,随后引发众怒,政府重视,逐层调查,问责辞退,一系列回应彰显了社会监督的强大力量,让工作人员发出了“你这寻常老百姓够厉害了”的感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相信随着全民监督态势的进一步形成,必将让权力任性无所遁形,促进政府作风向上向好转变,提升公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寻常老百姓“厉害”,背后是监督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深入人心。过去,遇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百姓多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选择沉默或妥协;现在,伴随网络发展,微博、政务网站、问政节目等拓宽了民众表达的渠道,也极大激发了民众的监督意识和维权意识。办事遇到要求“奇葩证明”的,晒出来让大家“评评理”;因政府不当执法行为而利益受损时,及时申请行政复议。敢于维权,敢于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刁难说不,成了民生常态,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和作风的转变。毛泽东同志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民众忍气吞声,只能纵容官僚主义膨胀与权力任性现象,而随着公众监督意识的增强,全民监督氛围的进一步形成,政府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必将被“连根拔起”。
寻常老百姓“厉害”,彰显了政府对民众诉求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要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都要交给群众评判。”可以看到,无论是四川探索“阳光问廉”模式,领导干部直接接受媒体和观众的质问,承诺整改,还是在上海松江民警绊摔抱儿童妇女事件中,警方主动承认错误,正面回应社会关注,都体现了政府对社会监督和民众诉求的重视和认可。政府手中的权,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群众服务的,更要受到公众监督。在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只有重视民意,听取民众诉求,充分发挥老百姓的监督力量,让其“厉害”起来,才能进一步改进政府工作作风,提升政府公信力。
进入新时代,寻常百姓越来越“厉害”,社会监督的力量日益强大。但要彻底扫除官僚主义作风,杜绝懒政怠政现象,让工作人员树立起公仆意识,不再发出“你这寻常老百姓够厉害了”的质问依然任重道远。政府部门必须树立起勇于接受社会监督的姿态,进一步拓宽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权力接受阳光的“晾晒”,如此方能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建成让人民认可、让人民支持、让人民满意的阳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