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穿戴设备是随着电子器件超微型化以及多种前瞻的计算模式、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涌现应运而生的,是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电子芯片技术、软件技术和“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产物,运用识别、传感、连接、云端交互、存储、柔性显示等可穿戴技术来实现人体健康辅助治疗、人体运动监测、生活娱乐等功能。它可以利用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 、全球定位系统GPS 等信息传感设备,接入移动互联网,实现人与物随时随地的信息交流。与传统电子设备相比较,智能可穿戴设备具有方便携带和交互性好等优点,在现有智能手机和计算机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下,智能可穿戴设备显现出巨大优势,并在产业界掀起巨大研究、开发和生产浪潮。作为正在发展的新型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内涵、架构、
形态和功能均在不断演化。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军事、工业等领域。
从智能可穿戴设备本身来看,不仅带来设备硬件形态上的物理变化,也将带来新的人机交互方式,传感器、语音操控、骨传导、手势控制、眼球追踪等一系列技术的新集成应用,将会带来自触摸屏多点触控操作之外又一次人机交互的重大变革,越来越与人随身佩带的工具,如眼镜、手表、智能相机、智能服装、运动追踪器等紧密结合起来,这势必会带来整个网络服务形态的变化,乃至于商业模式的变化。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真正意义,在于这些设备要比手机这样的终端更加融入人体和人的生活。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在于数据的采集、计算、反馈以及最终对人行为的改变。这首先是一个需要在硬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三个维度共同发力的过程;其次它不仅仅考虑数据采集和分析,更要考虑对人的反馈介质甚至是反馈机制——新形态的显示和震动、语音交互以及社交关系、社会心理学的引入等——这将会是个技术与人文高度融合的问题。
本书立足于整个智能可穿戴产业,阐述智能可穿戴技术及设备分类、产业概况;并着重介绍包括芯片、传感器、功能设备与低功耗、显示等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硬件技术,包括人机交互、无线传输通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传输、制造等软件技术;最后分析智能
可穿戴产业技术发展的趋势、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本书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结合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发展思想,通过顶层设计和跨部门横向联合,对可穿戴领域有关的各种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形成本书。本书在出版的过程中,得到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电子信息产
业发展研究院、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医师协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还结合内容列举智能可穿戴设备涉及的产业链上下游的单位,为行业人士提供很好的参考。
智能可穿戴产业发展报告
导读: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随着电子器件超微型化以及多种前瞻的计算模式、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