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市场寄予厚望的谷歌眼镜最近开始遇冷。由于缺乏足够多的用户和设备本身的限制,开发者纷纷离去,包括推特在内的主要支持者宣布将不再为谷歌眼镜开发应用,谷歌眼镜的关键人物,如首席开发人员离开了谷歌,投资者也悄悄撤下相关网页。谷歌眼镜降温的同时,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也渐成鸡肋,在市场中遭遇寒流。
可穿戴设备代表了下一代智能设备的发展方向,这一点毋庸置疑。人工智能、人机接口技术的发展,也不会因某些早期产品市场受挫而偃旗息鼓。但是,以谷歌眼镜、智能手表为代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甫一问世便集体遇冷,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科技新品应具备何种特质才能拥有较长的生命力?面对目不暇接的智能产品,用户如何才能做到理性消费……这其中有三点值得深思:
首先,一款新产品应把用户体验放在首位。以谷歌眼镜为例,用户普遍感觉戴着不舒服,隐私担忧没有得到认真对待,加之被禁止进入各种场所,致使体验感觉不佳。这些问题直到产品上市后才暴露,说明推出太匆忙,前期内部把关没跟上。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乔布斯是要求严格的体验者,据说有一次技术人员把一部样机给他,他随手扔进鱼缸里,见有气泡冒出,大发雷霆,认为里边还有空间没有利用到极致。这个事例其实对制造商很有借鉴意义。
其次,技术上要有真金白银。小米手环的推出,使各路智能产品价格跳水,从几百元一直降到不足50元,被视为“烂大街的白菜价产品”,这说明技术门槛过低的后果。反观摩托罗拉,公司都不行了,还有人愿意收购,被看中的是其难以模仿的技术专利。科技公司要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有较强的生命力。
再次,产品推出要把握市场成熟的脉搏。有了好的技术,也不是推出产品越早越好。以PDA(又称掌上电脑)为例,一度被技术界判了死刑,但苹果公司选择在智能移动时代再推此类产品(iPod和iPad)便成功了。这说明如果市场培育不充分,先行者往往会成为“先烈”。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目前的可穿戴设备用户,多是以发烧友、追星族的心态追技术产品。但追技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以“跳票王”土曼智能手机为例,一位叫沙发的用户,订货后13个月都没收到产品。其实,连微软当年推出新版视窗系统也是一推再推。技术研发中的不可预料因素太多,消费者应该保持理性,预订没研发出来的产品实非明智之举。
事实上,无论是作为开发者还是消费者,对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研发和追逐都应该更加理性?这类产品虽有远景,但目前总体上仍停留在概念产品阶段,技术和市场离成熟都很远。举例而言,概念跑车和商品车并不是一回事儿,前者是理想,后者才是现实。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08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