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智能穿戴 >

站在历史性拐点的人工智能产业

导读:

  编者按: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晦暗难明的经济预期,扩大基建这一屡次被证明有效的“救星

  编者按: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晦暗难明的经济预期,扩大基建这一屡次被证明有效的“救星”,再次被市场寄予了厚望。当然,与此前不同的是,如今在经济领域已经被视作对冲疫情影响、稳定经济增长重要抓手的“新基建”,所代表的则是一种更加温和、谨慎、高质量,且能够为中国经济注入更长久动力的刺激手段。

  自然而然的,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这7个已经明确了的新基建重点领域,也成为了资本市场的价值热点。其各自不同的产业特征、市场结构、技术进程,以及发挥着引领作用与权重影响的企业、人物、资金,正是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在此系列文章中将长期跟踪与解读的价值信息。

  产业经济是交替发展的,资本市场是轮动起伏的,因此,新基建的主要内涵中,5G基建是重要的一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从当前市场研究内容数量占比来看,这是应当引起重视的现象。放眼新基建,众多其他领域,实际上拥有着不亚于5G基建的市场潜力、经济带动力,甚至是更加深远的社会、经济变革推动力。

  比如人工智能(AI)领域。

  相较于技术标准早已开发明确、终端产品已经成熟上市,建设方向清晰且节奏可充的5G领域,人工智能在经过了60余年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同时,却面临着更加广阔且幽暗的前景。这条充满机遇但又荆棘密布的科技、产业发展之路,更加需要政府主导下的不确定性风险分担。

  开源之战与“大鱼吃小鱼”

  近期的AI领域处于震动与酝酿的时期,一些看似寻常的新闻线索,却隐含着不平凡的市场迹象。

  国内市场中,继AI在疫情防控、咨询问诊中大显身手之后,最值得关注的新闻,应当就是华为正式开源全场景AI计算框架MindSpore,加入到中国、乃至全球信息巨头的开源大战之中。

  上周末,华为在其开发者大会2020(Cloud)第二天,正式公布全场景AI计算框架MindSpore在码云开源。MindSpore是华为的深度学习框架,是其AI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脸书的PyTorch、脸书的TensorFlow、百度的PaddlePaddle等开源深度学习核心框架对标,旨在降低AI应用的开发门槛。

  此前不久,还有一家国内计算机视觉企业旷视,也宣布了开源其深度学习框架天元(MegEngine)。

  华为开源MindSpore,可以看做国内信息领域巨头角逐AI生态最根本基础层的标志性事件。人工智能开发最核心的算法与芯片,而算法,代表的就是阵营、标准,以及主场优势。此前谷歌、脸书等巨头们将其顶级深度学习框架开源,且花费巨大成本汇聚、培训基于其计算框架的开发者,就是为了在AI顶层生态中,形成自己的阵营壁垒,为后来者设置极高的迁移成本。

  在已有了优秀的免费开源计算框架后,还愿意去开发属于自己的基础设施,并与具有长足优势的国际巨头去竞争,这需要很大的决心和投入。在国内,也只有如华为、百度等头部企业有能力与意愿去做这样的投入。当然,从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力与国际地位出发来考虑,似乎国内企业也有必须去做的理由。

  人工智能在国际市场中的近期信息,也许对百度、华为来说算是不大不小的利好。此前,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突然展现出了,对微软、苹果、谷歌、亚马逊等巨头企业,在过去十年来大量收购科技型初创公司,是否属于反竞争性的收购新生或潜在竞争对手,以及这种行为是否应当被制止这一议题进行重新审查的迹象。

  就像前文所述,国际产业巨头们,在AI生态的竞争中,为了维持自身领先优势,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与投入。其中,对初创公司的收购就是其中主要一项。据统计,2019年美国市场中,对AI初创公司的收购达到了231笔,收购方按数量排名,依次为苹果、谷歌、微软、脸书、英特尔和亚马逊。

  当巨头们大肆挥舞支票本时,很少有初创团队能够抵挡住一个准备就绪的市场和大量成熟的数据,当然还有天文数字美元的诱惑。而对巨头们来说,好的创意、有前途的技术、优秀的团队,能够为自己带来增长扩张机遇固然可喜,就算不能,将未来可能的竞争消灭在萌芽中,也足够值得了。

  人工智能会在今年出现“思考”的萌芽吗?

  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人工智能可以战胜世界最顶级的围棋选手,但语音助手却听不懂你的简单笑话?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就蕴含着人工智能下一次颠覆性变革的突破口。

  目前已经公认的人工智能发展阶段,依次分为计算智能、感知智能,以及认知智能。现阶段,感知智能的发展已经接近顶峰,其主要标志就是,感知智能极大的依赖于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而大数据红利在目前已将要消耗殆尽。

  在产品层面,感知智能的应用也已经接近成熟。从单一生物识别到多模态生物识别,从传感器到物联网,从个人可穿戴设备,到工业互联网生产,再到社会组织管理,不知不觉中,感知智能技术已经极大的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此次疫情期间,感知智能技术更是大放异彩。比如,加拿大的BlueDot公司,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各类来源信息,结合人类专家的协助,成功提前告知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与传播。同时,中国运用无人技术、远程技术防控、诊断疫情,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开发疫苗药物所取得的成果,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瞩目。

  事实上,也是由于中国展现出的成果,使得无人经济成为后疫情时代最有可能出现的全球市场热点。其中,具有代表性并值得关注的,就是服务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领域。

  那么,在感知智能技术已经看得到“天花板”时,认知智能技术的开发运用能够及时接上吗?

  2020年初,阿里巴巴达摩院对外发布了其2020年十大科技趋势预测,其中,就包括了“人工智能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演进”。而日前,智源研究院学术副院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唐杰教授在首届中科院“先导杯”并行计算应用大奖赛启动仪式中,发表了一篇题为“人工智能下一个十年”的演讲。其中提到,“这一代人工智能浪潮也许到终点还是没有推理能力,没有可解释能力。而下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就是实现具有推理、具有可解释性、具有认知的人工智能,我们认为这是AI下一个10年要发展、也一定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