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7日电 据北京市消协网站消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手机应用软件(简称手机APP)呈爆发式增长。手机APP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困扰。部分手机APP过度收集、违规使用个人信息,导致大量个人隐私信息泄露或被窃取,甚至引发各种信息诈骗等刑事案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风险隐患。
为了解手机APP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手机APP行业健康发展,推动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和制定手机网络安全标准,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委托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技术研究院开展本次手机APP个人信息安全调查活动。本次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两个部分。
本次问卷调查通过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网、消费者网和“北京消协”微信等渠道,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3380份。调查结果显示,有89.62%的人认为手机APP存在过度采集个人信息,79.23%的人认为手机APP上的个人信息不安全,41.16%的人在安装或使用手机APP之前从来不看授权须知。安装手机APP类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购物、餐饮和音乐,而被手机APP采集最多的个人信息依次是联系方式、姓名和头像,被调查者最担心被采集的个人信息是身份证号和银行账号,最担心出现的问题是个人信息被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以及被利用从事诈骗和窃取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个人信息被泄露后,选择向消协或通信管理局等部门投诉的仅占35.00%,选择自认倒霉的占26.54%。对于造成手机APP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71.54%的人认为是相关法律不健全,69.62%的人认为是相关监管不到位,67.31%的人认为是行业缺乏自律。
本次调查还利用技术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对2017年手机APP个人信息安全舆情信息进行全面监测和汇总分析。舆情数据显示,去年舆论关注的手机APP个人信息安全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过度采集个人信息、信息被泄露或窃取、推送商业广告、遭受钱财损失及耗费手机资源等五个方面。其中遭受钱财损失的舆情关注度最高,其次是个人信息被泄露或窃取、过度采集个人信息等。
监测数据认为,手机APP软件过度采集个人信息已经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源头之一。目前有关法律法规缺乏体系化,保护范围模糊,重原则轻细则,自律规范多而监管规制少。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职责分散且呈现边缘化,侵害后救济渠道不畅通。加上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遭遇个人信息泄露并面临侵害时,大多人抱有侥幸心态,很少有人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之,当前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问题仍然不容乐观。保护消费者的手机APP个人信息安全,减少手机APP个人信息安全隐患,不仅需要依靠国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严格执法,严厉打击个人信息安全相关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的协作共治,引导企业主动承担责任,强化内部管理机制,提高技术防范水平,确保手机APP个人信息安全。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仍然比较薄弱,权益受到侵害后的维权意识不强。因此,特别提醒消费者在使用手机APP时要小心谨慎,不轻易同意APP获取个人信息权限,不轻易使用手机APP支付软件,尽量避免在不熟悉的手机APP上输入银行账号及密码等重要个人信息。一旦个人信息遭到侵害,应及时主动依法维权,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责编:王吉全、付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