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对于学生手机“管控难”,不少学校非常头痛。有学校强制要求家长将学生智能手机换为非智能手机,有学校在校园安装手机信号屏蔽仪,将手机信号一蔽了之,有学校完全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如有违规,一经发现立即没收并且销毁。比如前几天有消息称,山西忻州范亭中学严禁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学生进校门前要接受金属探测器安检以及校领导、班主任开包检查,一经发现立即将手机摔坏或抛入水桶。
此番运康中学的做法是,要求学生一律不准将手机带入校园,违规学生的手机由家长带回,家长须和学生一同写书面保证,累计违规四次,学校责令家长安排学生转学。相对于引起舆论关注的范亭中学把学生手机扔水盆的厉害,运康中学的做法显得有些温和,也充满了政策善意——防止学生在课间时间甚至是上课时间用手机聊天、玩游戏,回到宿舍后沉迷于手机游戏、网络小说;同时防止个别学生想方设法将手机带进考场,用手机搜答案作弊。
不过,一律不准将手机带入校园,未必是具有较高管理智慧的表现。在一律禁带之下,走读生放学后若有急事需与家长联系,该怎么办?住校生在课余恐怕也有该需求,如今想要找到公用电话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某些地方某些时候,家长与孩子取得联系还是需要手机的。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只是要求,学校要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
相比而言,只禁止学生手机进课堂,然后由学校对带入校园的学生手机统一保管,无疑更科学合理。据报道,一些学校并不禁止学生带手机上学,而是要求学生一旦进了学校,就必须将手机关闭,并上交到挂在班主任办公室或教室等地方的专属手机袋里,放学回家时再拿走;住校生则由生活老师统一管理,课余有需要时申请使用,用完再上交给生活老师。这禁的正是学生手机进课堂而不是进校园,实行的是有条件使用手机。
这不由让人想到成都一所中学,每天12: 20-12:50和17:20-17:30两个时段,允许所有学生在非教学区域使用手机,19:00-19:50允许高一、高二住校生在非教学区域使用手机,22:1022:30则允许所有住校生在非教学区域使用手机。在南京某中学,老师要求使用手机查阅资料时,学生可使用手机,其余在校时间学生都要把手机上交。如此管理无疑比较明智。
“累计违规四次,学校责令家长安排学生转学”的规定也不妥。我国教育法等法规并没明确规定,学生在校园携带或使用手机,属于应该开除学籍或责令转学等剥夺受教育权的行为。校规校纪不能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学校在责令学生转学等涉及学生重大权益方面,应秉持“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理念。如何更加智慧、温情地教育与管理学生使用手机,既尊重学生诉求,又能营造遵守校规校纪的和谐氛围,是学校最应该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