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近日,浙江嘉兴推出新规,明确和细化了文明行为规范,针对“低头玩手机”过马路等行为作出禁止性规定,违者处警告或者罚款。近些年,各地对于立法处罚马路“低头族”一直多有争论,但也在不断尝试。此次嘉兴通过立法对其加以约束,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一、事件回顾
● 嘉兴:过马路玩手机最高罚50元
今年2月,《嘉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发布,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近日,《条例》获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其中明确指出,禁止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穿道路时浏览手持电子设备、嬉闹,否则将处警告或者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嘉兴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立法固化成功经验和做法,有利于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巩固和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使文明行为成为市民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
● 低头玩手机的人那么多,真的会处罚?
有网民担忧,如今走在马路上,随便看一眼都是“低头族”,《条例》实施后,这么多人罚得过来吗?嘉兴交警支队法制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征求意见稿的时候,我看到过这一内容,真的要罚。获省人大批准后,我们也一定会严格执行。”
关于网民热议担心“罚得太少”“罚不过来”等,相关负责人表示:“行政处罚,原本就是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说到底,罚款不是目的,教育后能让大家把不文明行为改正过来才是目的。”
二、舆论关注度分析
该事件一经报道迅速在网上传播,人民网、@新华网、《北京青年报》、澎湃新闻、《钱江晚报》、东方网等相继报道,引发各界广泛讨论,舆情于10月6日达到峰值。
10月6日,澎湃新闻发表评论指出,要根治“低头族”带来的毛病,不是某一个地方政府,也不是某一项条例所能做到的。但此类规定能够给沉溺在其中的人们一记当头棒喝,很有必要。
10月7日,《钱江晚报》发文指出,出台相关规定的重点在于标榜一种价值导向,树立一种文明观念。过马路不要低头玩手机,道理谁都懂,这就像抽烟有害健康一样,也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仍需通过法规来强化制约,形成公共意识。
10月8日,《楚天都市报》发文表示,当陋习泛滥,危及安全时,该管就得管,该罚就要罚。明确法规只是一个开始,重要的是采取有效手段,让法规掷地有声,将陋习连根拔起。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显示,截至10月9日,有关“马路 手机 罚款”的新闻有970篇,微博566条,微信公众号文章1170篇,APP文章224篇。新浪微博中,由@每日经济新闻发起的话题#嘉兴过马路玩手机最高可罚50元#已有4200万人阅读,2130人参与讨论。
三、网民观点摘编
抽取3614条网民评论,通过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观点挖掘系统解析发现,网民关注地域最多的是浙江、北京、江苏,关注最热词为“玩手机”“过马路”“罚款”。总体来看,网民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低头族”危险不容小觑,《条例》出台正当其时(32%)
@一身瘦气浑身是胖:对于不够自律自觉的人而言,只有用法规才能给他们当头一棒。当人们在法规的警示下认识到自己行为失当并且开始弥补时,文明成为一种习惯就将成为必然。
●处罚不是目的,养成好习惯才是宗旨(26%)
@不要吵啦我睡着啦:处罚金额不算大,但警示意义不小,借此提醒更多的人,切勿因一时低头沉迷,毁了一生的幸福安宁。
●此举有指导意义 ,希望在全国推行(21%)
@静静小娃:过马路低头玩手机现象越来越普遍,立法禁止非常有必要,相关规定值得其他地区借鉴或推广。
●应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让政策落到实处(16%)
@气泡药水: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条例在执行环节体现出威力。
四、舆情解读
信息化时代,手机功能逐渐强大,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成为“低头族”,时刻捧着手机,甚至在过马路的时候也不放下。2017年1月,中国青年报社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72.2%受访者有过马路玩手机的经历。由此可见,过马路玩手机已经演变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
不过,有研究显示,行人走路盯着手机时,平均视野只有正常走路时的5%,平均速度会减慢16%—33%。在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交通大道,行人如此的“窄视野”和“慢速度”,无形中构成了对交通安全的新隐患。
近些年,过马路玩手机引发交通意外的案例时常见诸报端:2017年5月,广东中山市民胡某横过马路时低头看手机,与行驶中的二轮摩托车发生碰撞,致乘坐摩托车的张某受伤,后抢救无效死亡;今年5月,重庆璧山一位母亲边带小孩过马路边低头玩手机,一辆大货车经过将孩子撞倒碾压,孩子当场身亡……
一个个悲惨的案例为人们敲响警钟:玩手机过马路,不仅是对自己的生命安全不负责任,更会将其他行人、车辆置于危险境地。这不仅是个人的私事,更是关系到公共安全利益的公事。然而,由于相关法规滞后,交警在处理的时候只能停留在劝阻、批评教育的层面,一些人依旧我行我素。
正如媒体指出的,当一些不文明行为久治不愈,就不能再寄希望于文明自觉,而是应通过立法将其纳入法治范畴。此次嘉兴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低头玩手机”过马路加以约束,使其性质从不文明行为演变成违法行为,不仅可以对“低头过马路”玩手机的人形成震慑,让交警部门有法可依,而且合乎公共安全的追求,赢得舆论称赞。
不过,也有网民担心,交警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盯着斑马线,那过马路“低头玩手机”罚款,很大程度上就会沦为“隔墙扔砖式”执法,砸着谁算谁。红星新闻发文指出,从过去的情况来看,很多类似的法规在实际践行中都很敷衍,罚款的全面性难以保障,缺乏配套保障机制,呈现出“一罚了之”的尴尬状态,不仅震慑和约束不文明行为的效果差,也很难滋养真正的法治精神。
因此,《条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继续细化的空间。首先,在日常应做好法规的提醒和宣传工作;其次,判断“马路低头族”违法行为,不能纯粹靠人力执法,要充分利用监控系统,做到高效、科学执法;最后,对于获得的罚款,应该有一个公开透明的支出机制,从而压缩自由裁量引发争议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