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是2019年元旦假期后的第一篇,也是我搬到新工作室后写的第一篇。2019年可以说充满了期待,也面对各种挑战。元旦这几天休息,我也在思考今天这篇文章怎么写。假大空的话我肯定是不愿意放在这里说的,可是对于2019年车市的预测,越往后做我觉得越难,特别是到了2019年这个关口。
去年算是新能源车的元年,新造车势力只要是有名字的都拿出自己的产品给大家看了,叫好的,叫骂的,冷样旁观的人都有。汽车市场增幅明显放缓,未来负增长几乎已成事实。但是对于我们老百姓买车和用车来说,到底2019年之后,要注意点什么呢?
上次送杂志给我的60后大叔跟我说过一句话,他说,我发现现在好像企业造车都是为了消费者而造,大家喜欢什么就造什么。但是以前的车企是为了造车而造车,所以以前能有很多经典车型,现在大家都琢磨怎么造爆款车型,总感觉销量是有了但却少了点什么。
的确,他这句话我很认可。其实,今天我在分析2019年未来车市的一些变化,只从两个角度来聊就可以了。一个是今后大家能买到什么样的车,也就是汽车厂到底会造出些什么车给我们用。另一方面,是从我们日常出行的角度来看,也就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根据唯一性原则来看,车说到底,只是人类手和脚的延伸,仅仅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而已。有一台车,无非就是让我们离开家,离开公司的时候,提供一个更方便,更舒适,更安全,更有效的出行方案而已。
所以,在“驾驶体验”和“乘坐体验”两个层面是分开聊的。换句话说,这本来就是两个市场,一个是“消费市场”,一个是“出行市场”。只是以前看起来不那么明显,以前出门打出租,或者自己开车。现在无非多了网约车和专车,还有分时租赁之类的。但今后“出行市场”吞噬“消费市场”,这是必然发生的,只是此消彼长到什么样的程度,还不太好估计。
在“出行市场”里,新造车势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我觉得应该把他们看成是一个整体,新造车势力已经对汽车产业造成巨大的影响。如今,实力不强的二三线整车企业,已经渐渐沦为汽车业的“富士康”。新造车势力,通过大量的资金转换成技术,再通过产业的积淀,今后未必不能成事。
其实,“新造车势力”这个词并不新鲜,早在1997年,奇瑞和吉利就属于新造车势力,那时候“奇瑞奇瑞,修车排队”都成了老百姓的口头禅了,吉利也好不到哪里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吉利造的车连密闭性都做不好,沦为老百姓的笑柄。2003年成立的比亚迪,也属于那个年代的新造车势力,各种山寨车型,质量也不咋地,当然也没少被人嘲笑过。同年,甚至波导,奥克斯也都跨界来造车。这是不是和现在的场景异常相似?现如今也是整车企业及产业链公司参与造车,互联网巨头更是领头新造车势力(BAT),地方政府也有参与投资(动力电池产业,新能源车企),更是有跨界玩家切入这个市场(宝能集团入主观致汽车)。
但此一时彼一时,2003年我国汽车销量才439.2万辆,千人保有量18.44辆,谁都知道未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可是2019年之后,总销量将近3000万的中国汽车市场,未来的增幅几乎百分之百会是负数。但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大量的资金和人才仍然涌入进来造车呢?甚至传统车企也在拼命的投资改造自己的生产线,准备在未来几年殊死一搏呢?其实,上面说的只是消费市场在疲软,只要我们换个角度看看“出行市场”,这些行为就完全能够理解了。
提到出行市场,滴滴出行肯定是绕不开的,滴滴2017年提供了74亿次出行服务,日均用户订单3000万笔,每月活跃接单司机2100万。2018年,滴滴出行与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在北京共同发起成立“洪流联盟”。首批成员有北汽,比亚迪,大众,吉利等;也包括车和家,威马,领跑等新造车势力,还有博世和宁德时代这样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滴滴不造车,但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出行平台,因此整车企业毫无疑问的会偏移到这里与它合作。比如,2018年大众和滴滴成立合资子公司,计划未来运营规模可以达到10万辆。而大众早在2016年就收购了gett(原名get taxi),英国市场占用率最高的一款打车软件,这家公司在俄罗斯也是混得风生水起。大众2017年又投资了Gofun,这是首汽集团旗下新能源分时租赁业务。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企业:
1. 宝马2018年和戴姆勒合并各自旗下的移动出行业务,组建新公司。其实早在2008年戴姆勒公司的car2go就投放了奔驰smart做分时租赁。
2. 福特2015年与印度汽车共享公司zoomcar合作,18年又与众泰成立合资子公司。
3. 通用2016年投资Lyft,16年收购sidecar,同年又投资了分时租赁技术服务商易微行。
4. 吉利2017年投资曹操专车。
5. 北汽2017年推出共享出行。
6. 上汽2016年将上汽车享旗下的e享天开和EVCARD整合,成立环球车享EVCARD。
7. 长安2017年与环球车享EVCARD合作。
8. 本田中国2017年投资东软睿驰达,央视《走遍中国》系列专题片《无人驾驶不是梦》曾经花30多分钟完整介绍过这家公司,2004年,本田找到东软集团要做无人驾驶影像识别方面的研究,这直接促成了这家公司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