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于平(江苏)
7月23日,华为内部发文公布了8名顶尖学生的年薪方案,这8名人员全部为2019届应届顶尖学生,其年薪的最低为89.6万元,最高为201万元。消息一出,网友们纷纷表达艳羡之情:“一个月的收入差不多是我一辈子的收入了!”“要不要考虑辞职去读个博呢?”
应届生居然能拿这么高的薪酬,是许多人难以理解的。不过,如果稍微仔细分析,华为给这些新员工的薪酬待遇,还是物有所值的。其中,以两位博士钟钊、秦通为例,一个是当下极为热门,人才紧缺的人工智能行业,一个在学生时代就在众多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多篇论文,华为给他俩开到近两百万的年薪,其实是一个公道的价格。
说到底,华为给出的高薪酬,是对这8名员工知识价值的估值。对于知识的高估值,也是华为这一科技巨头成长的秘诀。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此前曾介绍,华为研发投入的70%用在人头费上;华为内部劳动与资本的分配比例为3∶1,并且实行员工持股制度。正是因为敢让科研人员富起来,让知识值钱起来,华为才能吸引全球顶尖的人才,催生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在5G等领域,获得全球领先的优势。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但就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而言,我们仍然落后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除了少数情况外,绝大多数企业对于人才的定价,对于知识的定价,还是偏低。
此前,中国芯片产业落后于人,曾引起舆论热议。但许多人没看到的是,芯片产业的落后,背后是芯片人才薪酬的落后。有招聘网站的报告数据就显示,2019年芯片行业人才平均招聘薪资只有为10420元,十年工作经验的芯片人才平均招聘工资为19550元,仅为同等工作年限的软件类人才薪资水平的一半。如此低廉的人才和知识定价,怎能吸引到第一流的人才,怎能激发创新?芯片遭遇“卡脖子”,也就不让人意外了。
创新,说到底是人才驱动,知识驱动。因此,中国的科技创新,要想突破瓶颈,走到世界前列,首先必须打破“知识廉价”的魔咒。尊重知识的价值,尊重科研人员的付出,让第一流的人才,获得第一流的待遇,让我们的人才估值、知识估值,全面与国际接轨。
让知识值钱起来,当然需要更多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共同来发掘知识的价值,营造尊重知识的市场环境。与此同时,我们更需要改革相关的法律制度,让人才和知识估值不再人为扭曲。
譬如,现实中,知识之所以会廉价,与人才流动机制不畅有很大关系。去年,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研究员张小平出走民企,就折射出国企优秀人才的困境。面对民企发起的人才争夺战,许多国有企业和研究机构,纷纷竖起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壁垒,阻止人才流失。人才无法自由流动,就意味着无法进行市场化定价,这种情况下,知识的估值必然会被人为贬低。
譬如,我们目前的知识估值体系存在不合理。以知识产权领域为例,统计显示,我国专利侵权赔偿数额平均不到10万元。知识的价值不被司法承认,其结果必然是侵权者有恃无恐,受害者却欲哭无泪。如此一来,怎可能形成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列举很多。显而易见,让知识值钱起来,一个华为远远还不够。更为开放的市场机制,更为严密的法律制度,才是体现人才价值,给知识合理定价的关键,而这,理当成为未来变革的方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