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静宁5月27日电(张桂贵)平凉市属下的静宁县地处甘肃中部,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片区和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苹果是静宁县的一张名片,而苹果园则已经成为静宁县的一道风景。人民网 张桂贵/航拍)
自20世纪80年代,静宁县开始零星栽植果园,到如今,静宁全县果园总面积已经稳定在了百万亩以上,是全国苹果规模栽植的第一县,品质优质的苹果正变成当地脱贫致富的“金”苹果。
(静宁苹果色泽鲜艳、个大形正、质细汁多,还获得过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资料图)
“那些年没有认识到种苹果的价值,村上给的树苗在干部们的督促下种上了,后来又偷偷的拔掉扔了,仍旧种上了庄稼。等到后来看到带头种植果树的村干部和邻居们赚了钱,才发现自己错了,思想观念才转变过来!”
5月26日,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余湾乡王坪村贫困户李根彩在自家的果园里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从最初不接受种植苹果树,到今天从种植苹果中获得实实在在经济效益的经历。
说起当年抵制种植苹果树的事儿,早已靠着种植苹果致富的妇女马托瑞告诉记者了其中的缘由:“世世代代种粮食,为的是吃有保障,改种了苹果,如果没有收成,家里吃什么呀?”
当年马托瑞和李根彩一样,虽然她没有直接把树苗从地里拔掉,但在耙地时,仍旧把树苗耙掉,重新种上了种惯了的庄稼。
事实却教育了马托瑞和李根彩们,一年地里种小麦玉米,一亩地最多也就几百元的收入,但是种植苹果的效益要高出很多。马托瑞告诉记者,自己一家一年种植粮食的收入、加上丈夫打工的收入也就几千元,而身边带头种起了苹果的村干部和邻居们,种植一亩的苹果就可以达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农民马托瑞家位于余湾乡的成片果林。人民网 张桂贵/航拍)
较早转变了观念的马托瑞一家在村里的支持下,她和丈夫也开始种植果树。从2010年起,马托瑞和丈夫开始因为种苹果得到了实惠,那一年马托瑞家种植苹果的收入达到了近3万元,从此种植苹果成了家庭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她家也提前告别了贫困户的行列。
采访中,马托瑞和丈夫正在给苹果套袋,她告诉记者这是一项种植苹果的技术,可以提高苹果的颜色、形状等品相,还可以防止病虫害。记者从她夫妻俩的套袋速度可以看得出来,这些活儿对她们已经是再熟练不过。
(正在果园里给苹果装套儿的农民马托瑞,看着满树的果儿,脸上有着掩饰不住的喜悦。人民网 张桂贵/摄)
马托瑞告诉记者:“去年我家的苹果收入有12万元,今年套袋更多,收入也会比去年还要好。”
与马托瑞家不同,李根彩家在5年前才开始种植苹果,因为种植晚,苹果从种植到挂果收益有一定周期,加之这些年家人因病花了不少钱,她家至今还是贫困户。
李根彩也告诉记者,去年她家依靠种植苹果为主要收入已达到了2万元,今年,她家有望也可以脱贫了。
马托瑞和李根彩是余湾乡村民们转化观念追求致富的一个方面,余湾乡以“三联接”组建产业化联合体才是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法宝。
(专业化的大型冷库为余湾乡的果品保鲜储藏提供了可能,也为优质果品反季节销售提高卖价创造了可能。人民网 张桂贵/摄)
静宁县红六福果业公司总经理王志伟向记者讲述了余湾乡在苹果产业发展中采取了“产业扶贫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苹果产业扶贫联合体模式,即由静宁县的果业公司、10个果品专业合作社和2258户农户(其中贫困户422户)以产业、要素、利益组成了一个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村集体和农户以土地、果园、人力资源、技术等入股,资源变资产;贫困户以产业配股资金,精准扶贫贷款和闲余资金入股,资金变股金;联合体通过运营,实现利益最大化,农户获取收益分红,农民变股民。“三变”之后的农民除了有分红收入,还有苹果销售收入、在合作社的打工收入等。
(王志伟向记者介绍当地以“三联接”组建产业化联合体的经验。人民网 张桂贵/摄)
王志伟在投身农业科技公司之前是省城一家媒体的记者,他敏锐地看到了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产业的商机,如今他的公司不仅注册了“红六福”、“静红”商标,他还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生产、流通、营销等环节,通过自建静宁苹果网及微博、微信等第三方信息平台,大力宣传推介,扩大品牌影响,还把合作社产品成功入驻淘宝网、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的电商平台,开辟了电商销售通道。通过现货交易,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定价话语权,有力助推了苹果产业发展。
(静宁县红六福果业公司建设在余湾乡的山头上,现代化的果品储存包装车间格外靓丽。人民网 张桂贵/航拍)
余湾乡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合作社发展,合作社社员果品收入最多的31万元,最少的4万元,社员分红116万元,户均1757元,63户社员购买了小汽车,95%以上的社员住上了新房子,社内110户贫困户482名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带动周边5000多农户户均果品增收3000多元,助力213贫困户实现了脱贫,为返乡大学生、农村青年提供了创业平台,解决了就业难题,走出了一条带领干旱山区群众合作经营、互助共赢、脱贫致富的路子。
(采访团在地头采访当地苹果种植户,了解“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落实情况。人民网 张桂贵/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