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手机 > 资讯 >

苹果被华为切开了

导读:

苹果被华为切开了

苹果被华为切开了

5月,当市场杀跌杀到崩溃时,自主可控的芯片、5G、国产软件拔地而起,生生将大盘拉了回来。

逻辑很简单,越绝望越能体会这些行业才是国家经济的未来。

在国与国的较量中,拼的就是高精尖,芯片、半导体之类的,三五年不行,三五十年,三五百年也要搞出来。

虽然投资不能太讲情怀,但前有国家半导体产业基金的海量投入,后有美国纠集一帮盟友对华为无所不用其极的打压,自主可控的前景不可限量。

华为作为我国高端制造的一面旗帜,是国内唯一能打硬仗的存在,且多方布局即将进入收获期,华为产业链也将成为未来数年最大的投资机遇。

1

2006年,是叶仙玉最开心的一年,见谁都亲切。

作为星星科技的实控人,在历经重重考验抱上诺基亚的大腿后,叶仙玉眼前所见,全是钱景。

当时,正是诺基亚如日中天的时候。

很多人总爱把华为与苹果作比较,实际上华为的发展路径与诺基亚更相似。

诺基亚1865年创立于芬兰,以通信业务起家,于手机业务走向辉煌。

质量好,信号强,待机长,可防身能砸核桃的诺基亚,在手机界是无敌的存在。

巅峰时,诺基亚手机在全球的市场份额接近40%,市值高达2000亿欧元,是整个欧洲最大的上市公司。

更让人叹服的是诺基亚强大的辐射能力,在其大本营芬兰奥卢聚集了大批新兴产业,对芬兰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超过25%,甚至带动了整个欧洲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欧盟主席罗曼诺普拉蒂曾高调赞扬诺基亚的示范效应:“它的成就说明欧洲地区也能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诺基亚一度成了欧洲科技公司的脸面。

诺基亚在中国的影响力也丝毫不减,当知道诺基亚打算在北京成立星网工业园区时,北京政府箪食壶浆相迎。

为体现诚意,甚至允许诺基亚突破合资企业外资持股50%的红线,在园区核心的诺基亚首信通信有限公司的持股占比超过60%。

正应了那句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000年,星网园区成立后,富士康、光宝、三洋等近二十多家知名供应商纷纷带枪来投,真可谓自带航母群的存在。

星网也不负众望,短短五年时间,园区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诺基亚供应链的强大可见一斑。

当然,要踏上诺基亚这条大船并不轻松,国内有资格的厂商屈指可数。

星星科技虽够幸运,生产的视窗防护屏也属于供应链的最低端。

饶是如此,靠着对诺基亚高达60%的营收占比,星星科技仍得以快速地登陆资本市场。

此外,头顶诺基亚光环的还有彼时稍显稚嫩的歌尔声学、四维图新、信维通信等企业,均已开始崭露头角。

可小弟们刚踏上这条大船,船就被拱翻了。

乔布斯成了诺基亚的掘墓人。

2

苹果能打败诺基亚的关键就是那句话:“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

传统的手机只是通话设备,而苹果则是一个互联网终端,让用户能随时随地与互联网连接。

更重要的是,苹果缔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态,IOS虽然封闭,但appstore却是开放的平台,裹挟着所有的内容提供商打造了智能手机的新时代。

当然,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诺基亚并没有抓住机会反击。

如果没有苹果,诺基亚大概率也会成功,这是很多诺粉耿耿于怀之处。

但真相却是,诺基亚的失败是早已注定的。

根源就在于其封闭的产业链。

诺基亚作为多年的手机霸主,在智能手机的研发上一直走在前列,带领诺基亚走向辉煌的奥利拉在2000年就开发出类似iPhone的触屏式智能手机。

可2G网的龟速并不适合智能手机生存,投资者和股东开始质疑奥利拉的决策。

国外也不缺乏开倒车的存在。

诺基亚管理层都是工业制造为主的硬件文化和心态,更关注的是效率、成本和生产制造的确定性。

2006年,奥利拉下台,克拉斯沃掌权,这位财务总监出身的CEO和投资者一样更关心财务状况,上任伊始就将智能手机和传统手机部门合并,盈利的传统手机再次成为主流。

2007年,乔布斯展示PPT时,诺基亚推出7100,这款具有GPS导航、液晶显示、上网等功能的新品一如既往地大卖,更是助推了管理层这种风气,对苹果这款水果公司并不放在心上。

其后,一切就按照剧本发生了。

当苹果的IOS和谷歌的Andriod崛起时,诺基亚选择了死怼Symbian,明知不可为时,仍排斥Andriod系统,根源就在于其仍想维持以自己为塔尖的封闭产业链。

诺基亚奉行纵向一体化,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全部要攥在手里,硬件为主的商业模式也导致管理层在变革来临时反应迟缓。

诺基亚推出OviStore与appstore打擂台时,仍毫无互联网精神,忽视第三方开发的重要性,只卖自家商品,导致应用软件缺乏,单机版玩的不亦乐乎。

单兵作战VS苹果谷歌的集团军作战,溃败在所难免。

苹果吸取了诺基亚的教训,基于利益最大化原则,只抓住最核心的研发设计和产品定价权,关键零部件和生产制造实行全球分工合作,打造全开放的产业链。

从全球分工看,苹果手机核心的芯片、处理器、屏、内存等关键零部件被美、日、韩、台包圆了。

2009年后,我国消费电子企业从零起步,逐步打入苹果产业链,并迎来了行业的黄金十年。

可惜的是,我国厂商在苹果的供应链里仍处于边缘位置。

立讯精密为苹果提供精密结构件,安洁科技提供精密结构件,歌尔声学提供声学元件等等,都处于最低端,赚的也是辛苦钱。

饶是如此,这些企业在打入苹果产业链后,营收净利仍呈爆发式增长,这才有了头几年如日中天的苹果产业链,让成长股的投资理念深入人心。

歌尔声学、信维通信、欧菲光等企业股价走势虽不尽相同,但皆处于苹果业绩爆发的十年,且苹果体量越大表现越好。

历史再次重复,随着华米OV的强势崛起,苹果因创新乏力节节败退,在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下降的情况下,苹果产业链也进入了寒冬。

从诺基亚和苹果的发展历程看,要拉动产业链的发展并不容易:

1、企业要处于高速成长期,赛道够长,且体量要够大,苹果营收超千亿美元后供应链的规模优势越发明显。

2、企业采取开放式的产业链体系,乐意扶持配套企业发展,三星式的产业链闭环则带动作用有限。

近两年,华为发展势头迅猛,但华为产业链受益却相对有限,莫非真是华为带不动?

不然,时候未到而已。

3

2000年,华为的销售额达到220亿元,以29亿元净利润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

在一片歌舞升平中,任正非给内部员工写了一封信《华为的冬天》。

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现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经不远了,我们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

这封信指出了华为最高和最低的战略,只有三个字:活下去!

1998-2002年正是我国通信市场疯狂扩张的阶段,中国移动从电信拆分后,获得独家移动牌照,开始密集建设GSM网络,仅广东一个省的移动GSM扩容,订单就高达上百亿。

由于起步晚,2G标准必要专利掌握在欧美企业手中,国内市场几乎都被诺基亚、爱立信等企业收入囊中。

华为虽然在1998年就研发出GSM产品,但在技术上与国外产品还有差距,其一贯的战术也失灵了。

固网时代,任正非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对每个县的本地网项目寸土必争,战胜了一众跨国企业,成为国内通讯设备行业的老大。

在摸清华为套路后,跨国公司开始对华为实施定点精准打击,华为研发出哪款产品,就立马降价打压,华为在重点市场始终无法突围。

国内市场开拓受阻后,华为被迫移师海外。

2000年12月27日,华为在深圳五洲宾馆召开向海外进军誓师大会,会场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大标语,充满了悲壮的气氛。

这一时期,任正非还出现了三次重大的战略失误。

一,看不上小灵通业务。

任正非对小灵通非常鄙视,认为小灵通是短暂的赚钱机会,华为作为一家为未来投资的企业,宁可赔死也不做过时的技术。

华为忽视了网通和电信在拿不到移动牌照后,只能通过小灵通(PHS技术)进入移动市场的迫切需求,把数百亿的市场拱手让给了吴鹰的UT斯达康和中兴。

二,押宝错误,过早放弃CDMA。

2G网络有GSM和CDMA两种技术路线,华为在GSM上投入16个亿,结果却被跨国企业打的找不着北。

华为放弃的CDMA,却被联通看上了,当华为再杀回去时,为时已晚。

三,坚决不做手机。

当时国外的通信巨头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都采取双线作战模式,任正非不做手机基于两方面考虑。

一是华为与国外通信巨头实力差距较大,应集中力量发展通信基站业务,不盲目多元化。

二是为开拓市场,让运营商放心,任正非曾承诺不进入通信消费品领域,且华为的2C业务毫无根基。

重重失误后,华为的业绩开始急转而下。

继2001年业绩增速陡降后,华为2002年首次出现营收负增长。

为了活下去,华为两年裁了6000人,代价不可谓不沉重。

4

危机之下,固执的任正非松口了,华为开始纠错。

2003年后,华为开始向小灵通和手机市场进军。

经过IBM模式管理体系改革后的华为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仅仅两年时间就把UT斯达康揍趴下了。

手机业务则利用2B优势,从做运营商定制机起步,慢慢打磨技术。

正当华为准备大展拳脚时,坏消息,从海外传来。

2003年1月,思科起诉华为侵犯知识产权,两大公司开始了长达十数年的明争暗斗。

在与狼共舞的同时,任正非深刻地领悟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华为要真正站起来,不能被别人卡住脖子。

基于极限生存假设,任正非把公司的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独立出来,在2004年拍板成立华为海思,踏上了芯片这条“不归路”。

在任正非心中,海思的地位非常重要,正如其在2012年实验室讲话中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