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苹果生产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50%以上。“目前,人们对果品的消费需求由量向质快速转变,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显著增多增强,然而,优质果品供给不足、生产模式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产业的发展壮大。”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李杰人表示。
为了解决制约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农科院于2018年启动实施了“苹果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并提出了“优质、安全、简约、多样、高效”的技术主攻方向。根据不同生态区气候、土壤、经济和社会条件,开展苹果绿色发展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对生产共性技术进行优化和集成,形成可复制的苹果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通过示范推广,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云南昭通是我国西南冷凉高地苹果优生区的典型代表,该市为全国西南地区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所产苹果色泽艳丽、品质优良。2018年,昭通苹果种植总面积达47.5万亩、产量58万吨。
“苹果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团队在昭通构建了“两优、两早、三减、三提”的模式。即“优化品种结构、优良栽培模式,早上市、早投产,减施化肥、减喷农药、减用人工,最终实现提高果品质量、提高果园效益、提高果农收入的目标。
据悉,示范区苹果园亩均收益提高了20%以上,实现了农药化肥的减施、果园生态显著改善。目前,昭通市苹果种植农户达到12万户,30万人依靠苹果产业增收致富,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
苹果好不好吃,市场认不认,品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要加强优良新品种培育和推广,建立以引领消费为导向的产品体系,生产更多的优品、珍品,打响地方品牌,创造更高价值。”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阎振立表示。
两年来,在项目组的积极推动下,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苹果品种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不断有特色新品种推出,满足人们不同的消费偏好。
专家建议,要加快先进成果转化模式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以机制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同时,要促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与果品生产、加工、储藏、交易、物流等深入融合发展,创建具有典型性、竞争性的产业技术规程及标准化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形成现代果园综合管理体系,推动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