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有一种人:他们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们是文明进步的领跑者,是开拓创新的实践者;他们以知识的力量承载着国家前行的希望。他们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天下英才》,讲述当代知识分子的理想、情怀与担当。
记者:您是34岁做的博导吗?
彭影杰:对。公众普遍认为好像越年轻做教授、博导,越厉害,其实倒也不完全是。
记者:您选择天文学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彭影杰:大部分人选择这个专业,就是喜欢天文,都是小时候喜欢看科幻小说或者喜欢十万个为什么。
记者:您觉得您实现了对自己出生的环境能取得成绩的最大化了吗?
彭影杰:得看怎么说,大家的人生轨迹都不一样,我选择科研,有些人就选择创业,还有些人选择了从政,不能说一个行业会比另外一个行业好。
与彭影杰约在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的楼前。旁边空地上是一群正在老师带领下做游戏的小朋友,尖叫与欢笑里,一个穿白衬衫、黑裤子,戴着头盔的年轻人骑着小电瓶车突突而来。刚过而立即成博导,少年得志,最难得不忘形。
彭影杰说,“天文领域我们所研究的东西,如果你只是局限于现在短暂的这几年或者十几年来看,可能觉得没必要,跟以前那时候我们想,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大航海,为什么要去探月?但是如果看50年、100年或者几百年以后,有没有这个必要?或者那时候人类有没有技术手段可以进行空间探索?”
天朗气清,当大家仰望星空,可曾幻想过万米以上的世界?这是彭影杰和无数天文学家每天的功课。记者的想象里,天文学家应该拿着倍数惊人的望远镜,故弄玄虚地张望一番,然后宣布,发现了一颗新星!而彭影杰的办公室里,没有惊人的望远镜,只有惊人的电脑屏幕,上面是密密麻麻惊人的代码。——写不好代码的程序员不是好天文学家。
当时做研究最苦的时候彭影杰想过改行,差一点去投行做金融分析。彭影杰说,现在的工作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只是在观测,其实大部分时间天文学家在计算和写程序。数据量应该是所有领域里面最大的。他们需要从这个数据里面分析它的规律,找出它背后的物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