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1年,中国第一张天文照相底片在佘山天文台诞生。近百年来,中国各天文台累计拍摄了3万多张天文照相底片,成为天文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观测资料。
1902年的猎户座大星云、1907年的太阳黑子、1994年7月的波尔波普彗星喷流……“百年匠心·仰望星空”天文老照片展日前在位于西佘山的上海天文博物馆开展。从拍摄于1902年到1998年之间的近3万张珍贵底片中,筛选出48张珍贵天文图片,其中多数是首次与公众见面。展览计划持续至明年6月。
1901年,中国第一张天文照相底片在佘山天文台诞生。近百年来,中国各天文台累计拍摄了3万多张天文照相底片,成为天文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观测资料。
长期以来,底片信息解读受技术的限制,只有很少部分信息得到利用,众多百年原始信息一直有待挖掘。
5年前,上海天文台底片数字化项目组在科技部大力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不仅高质量完成了佘山库存的全国3万张天文底片的数字化,而且建立了世界一流的底片数字化开放实验室,这将为国内外科技界提供高品质服务。
作为今年上海天文博物馆3场专题展的“收官之作”,此次老照片展的底片拍摄对象相当丰富,包括小行星、彗星、双星、变星、超新星、星团、星云、星系等。其中包括首次与公众见面的1994年7月彗木相撞的影像。
当时,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在木星的巨大引力下被撕裂成20多块撞向木星,并在木星上留下一连串巨大的撞击痕迹。上海天文台全程跟踪了此次撞击事件并拍摄到珍贵的照片。这也是人类第一次成功预报并观测到一颗彗星撞击木星的情况,通过这次观测人们了解到作为太阳系质量最大的木星一直在为人类阻挡“致命子弹”。在这一张张照片背后,呈现的是人类仰望星空的一次次好奇与探索。
从1902年到1998年,佘山天文台为猎户座大星云拍下了200多张照片,此次展出了1902年和1992年拍摄的照片作为对比。两名策展人之一、中科院上海天文台高级工程师赵建海介绍说,这百年间的星云变化,仅凭肉眼是看不出来的。从底片上看,一颗恒星在100年中的位置变化可能只有2微米,如果扫描精度不够,就难以发现这么细微的差别。
“百年天文底片的保存和数字化是几代星空守望者的心路延续。”策展人之一、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佘山站科普主管汤海明说,这些底片背后的故事,其实比底片更珍贵。他说,这次展览展示的不仅是照片的美丽,更希望参观者在老照片的时空隧道里,探寻天文的秘密、感受天文人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