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探索 > 天文航天 >

立足战位书写中国航天新荣光

导读:

原标题:立足战位书写中国航天新的荣光 - 解放军报 - 中国军网

西北大漠,寒风凛冽,雪花纷飞。

原标题:立足战位书写中国航天新的荣光 - 解放军报 - 中国军网

西北大漠,寒风凛冽,雪花纷飞。

1月上旬,习主席向全军发布训令不久,记者冒着-19℃的严寒,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某地面设备站。

“嘟,嘟……”某测试厂房内,四级军士长张致旭正用力吹着哨子,同时双手不停挥动着指挥旗。

在12米高的司机室内,吊装操作手、中士赵俊凯屏住呼吸,两眼紧紧盯着张致旭。哨音一停,他轻轻拉动身体两侧的操作手柄,吊车的主钩随之缓缓移动。

“我们正在进行火箭卸车训练。”训练间隙,张致旭告诉记者,每次火箭进场前,他们都要组织这样的训练。

张致旭在发射场摸爬滚打14年,参加过30多次航天发射任务,技术十分过硬,现在是一名吊装指挥员。

“航天发射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张致旭说,自己的每一个口令、操作手的每一个动作,都关系火箭卫星的安全和中国航天的荣誉,只有反复训练,才能万无一失。

这个地面设备站主要担负火箭、卫星等航天产品的技术勤务保障工作。组建22年来,该站圆满完成数十次载人航天和卫星发射任务,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被原总装备部授予“航天发射功勋站”荣誉称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建设航天强国的宏伟蓝图,这让我们备受鼓舞。”该站站长徐尤喜告诉记者,去年以来,面对部队调整改革和高密度、常态化发射任务带来的双重挑战,他们牢固树立战斗力标准,深入开展实战化训练,官兵实际操作能力稳步提升。

厂房另一侧的测试大厅内,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训练景象。记者看到,上士朱云飞正利用站里自主研发的火箭模拟训练平台组织实操训练。

“点火,起飞”……随着朱云飞下达的口令,7名火箭操作手按要领操作,动作一气呵成。

“虽然操作手专业素质过硬,我们的压力依然不小。”徐尤喜告诉记者,这次调整改革,火箭操作分队很多技术骨干被抽调走,成了兄弟单位的“顶梁柱”。

针对人员减少、工作内容增加等新情况,该站主动作为、大胆创新,从全站考核选拔出业务骨干,组成3个联合保障小组,实施联合技术勤务保障。他们还按照“远程操控、塔上无人”要求,通过调整流程、优化岗位、融合专业、组建远程值班分队等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作为航天发射功勋部队,我们必须有所作为。”该站政委曾令发介绍,他们正准备在全站范围内组织一次技术革新大比武,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发射能力。

夜幕降临,发射场上亮起灯光。隔着窗户望去,长征运载火箭在高高的发射架环抱下,犹如一位即将出征的勇士。不久之后,这里会再次发出震天的轰鸣,书写中国航天新的荣光。(许京木 陈金秋 邹维荣)

(责编:俞奕佳(实习生)、闫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