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于2010年8月投入天文、气象业务试运行,同年9月正式揭牌。这里是集天文观测、气象观测、海洋观测、学术研究、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基地。
圆顶天文楼像一个可以自转的“星球”,当屋顶的天窗朝着太阳光慢慢地打开,太阳望远镜闪亮“登场”了。“用望远镜直接观看太阳,眼睛会被灼伤,我们通过观测系统来了解太阳表面的活动。 ”张老师给大家一一讲解了太阳望远镜、光谱仪等观测设备的构成和作用,当太阳表面活动以图片的样子呈现在视频上,大家笑说:太阳表面怎么像个切开的橙子啊。
张老师在视频图上指导大家怎么辨认太阳黑子、日珥、燿斑,并告诉大家:当太阳表面这些活动进行活跃期,往往引起地球上极光、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造成通讯设备失灵或异常天气。
太阳黑子看起来只有一颗黑芝麻大小。张老师说,其实太阳黑子并不黑,它是太阳表面上刮起来的风暴,是一个个巨大的、成旋涡状的炽热气流,表面温度在4500°C左右的它,比起周围6000°C的高温低了大约1500°C,所以在明亮背景的衬托下,温度低的黑子就显得色彩有点“黑”。
2
下个月可观“流星雨”
为了进一步揭开太阳系的奥秘,张老师接着给大家“补课”,通过视频和图片,张老师娓娓道来:日食如何形成,月球表面有何地形,北斗七星、猎夫星座和八大行星有什么特点,并现场解答了同学们的各种疑问。
看到在天文台拍摄的星轨和银河星空图,美得让大家赞叹:图片是不是PS的?“下个月将有一场流星雨,大家可以留意观看。”张老师还展示了2014年在天文台观测到的罕见的超长太阳暗条,长度约为太阳直径的三分之二,相当于70个地球的面积。“太阳暗条其实和日珥是同一种物质,只是不同的拍摄角度呈现不同的效果。”
神奇的天文现象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大家纷纷举手提问:星球的体积跟寿命有关系吗,人类未来是不是可以搬到火星去……程怿萱同学则拿出笔,开始将刚刚的见闻画出来,而陈缘同学开始写起活动日记……
3
今天吹什么风
在天文台的观景平台,同学们发现了正转动的风向标和高高直立的避雷针。今天吹什么方向的风?志愿老师们现场指导大家辩认风向。
原来,天文台远远不止“上知天文”那么简单。这里还有大气成分监测站,它和天文馆内的全波段高精度太阳辐射流量监测仪一起,能及时预测天气变化:前者负责计算出大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包括大气的的温度、湿度等,还包括海洋、陆地、雷电等监测项目;而后者主要检测紫外线辐射强度。凭借地理优势,天文台自建成以来,便成为深圳观测台风影响的前哨站。
互动
“星球任务”Cosplay
这节天文课信息量太大了,为了更好消化上午的天文知识,下午,志愿老师专门设计了“星球任务”游戏,加深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认识和理解。
大家先在一起“复习”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相关知识,然后分为绿巨人、王星、啦啦队等三队。瞧,各队队长当起了”导演“,带领着队员们紧张进行“排练”。每一队根据太阳和八大行星的特点,先布起石头阵图,然后再根据队员与行星符合的特点,再自选道具,进行“星球”角色扮演。
汇报“演出”开始了。“大家好,我是光芒四射的太阳。”绿巨人队的龚智萌同学因为穿了橙色上衣,成为“太阳”的不二人选;漂亮的何伊莎说:“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的星球,因为大家说我最美,所以我是地球。”而廖建伟同学自荐”出演“木星:“木星是最大的行星,因为我最重,木星非我莫属。”
啦啦队的余俊一同学的表演夸张生动:“我是水星,我离太阳最近,被烤得快热死了!”李晟育同学在现场找来竹条,围在腰间,因为他是自带光环的“土星”;而霸王星队的秦子恒不甘示弱,不知从哪里找来游泳圈一套,立马成了最“霸气”的土星,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晶报记者 陈碧霞 通讯员 李利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