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图片编辑王俊峰是一位资深天文爱好者,闲暇时拍摄星空美图是他的爱好。最近一个多星期以来,他尤其关注天气预报。“希望好天气能保持下去,别让大家错过了这场月全食。”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王俊峰只是1月31日晚仰望星空的众多人中的一位。当日晚19时48分,月亮开始一点一点地被阴影吞噬,备受关注的“天狗吃月”如期上演。这场适合我国全境观测的月全食吸引了无数人目光。
时隔152年才遇的“三合一”天象
这次月全食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是时隔152年才遇到的“三合一”天象——月全食遇上了超级月亮和“蓝月亮”。
单独看,这三种现象都不罕见。当月球、地球、太阳连成一条完美的直线,月球进入地球影子时,月食便发生了。在月全食期间,月球会钻进太阳光几乎照不进的地球本影,表面亮度大为变弱。这样的机会,平均每两年有一次。
超级月亮的形成,则是由于月球公转轨道为椭圆形。如果它在通过轨道近地点时恰好为满月,那么便可将这次满月称为超级月亮。这种现象平均1年多有一次。据测量,月球轨道近地点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6.3万千米,远地点的平均距离为40.6万千米,因此超级月亮会看起来更大更圆。
不过,将1月31日晚上的月亮称为超级月亮不够严谨,因为这天距离月球通过轨道近地点已经有一天。“但这并不影响大家的观测热情,毕竟月亮仍然看起来又大又圆。”王俊峰说。
“蓝月亮”也不稀奇。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公历月中只会出现一次满月。但由于月球公转周期不到30天,因此有时一个公历月里会出现两次满月。第二次满月则被称为“蓝月亮”。据推算,平均每2.7年会出现一次“蓝月亮”。而今年是个例外,3月31日,“蓝月亮”将再次出现。
然而,三种现象叠加,造就了难得一见的天象。类似的“三合一”天象,上一次要追溯到152年前的1866年。
“蓝月亮”为什么是红的?
20时52分,月球完全钻进了地球的影子,进入全食阶段。可是,为什么月亮既没有消失也没有变成蓝色,而是呈现出暗红色?月全食的月亮当然不会是蓝色。“蓝月亮”并非因月亮颜色而得名,它只是朔望月与公历之间差异的一种表现。
大多数情况下,月亮呈现珍珠白色或淡黄色。这是因为月球是一颗不发光的行星,它的光芒来自它折射的太阳光。
月全食期间,月亮发出的红色光芒也是来自太阳。月球躲进地球的影子后,太阳光无法直射到月球表面。月亮并不会因此消失,因为由于大气折射,仍有一部分太阳光会被折射,进入地球影子区域。
但不是所有光线都会照射到月亮表面并被反射。“我们经常看到天空是蓝色的,这是因为大气中的粒子会散射太阳光中的蓝光,把它投向四面八方。”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说,这个过程同样出现在月全食中,导致只有长波的红光最终照射到月球表面。“早上日出时,我们看到的太阳是红色也是这个道理。”苟利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月亮
1月31日晚,与王俊峰一起拍摄这场“三合一”天象的,还有10多名天文爱好者。他们组成了一个拍摄小分队,一下班便奔赴提前选好的拍摄地。“今晚拍照的人肯定特别多,原来选的点不一定合适,也许还要找个人少、地景漂亮的地方。”王俊峰和小分队成员们提前两周就开始寻找合适的拍摄地点、策划拍摄方案。“这次月全食观测和拍摄条件都很好,不能错过。”王俊峰说。
除专业天文爱好者外,普通公众也将目光投向月亮。北京天文馆、国家天文台等科普和科研机构举办赏月活动,向公众普及月食相关知识。
北京天文馆从1月24日开始,在其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售1月31日的月食观赏活动门票。“考虑到场馆容量,我们一共准备了800张门票,没想到不到3天票就卖完了。这几天仍有很多人来问怎么参加活动。”北京天文馆办公室主任林潇说,北京天文馆要在场馆的空地上架设8台望远镜,向公众讲解月食和月球知识。
(科技日报北京1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