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来,林春生和他的镜头一起接受着变与不变的打量。一直改变的是任务内容、产品标准,始终不变的是他那份执着的情怀——
【劳动光荣·劳动圆梦 讲述劳模故事】造“眼睛”的林师傅
趴在设计图纸上30多年,工程师林春生一直在和各种各样的镜头打交道。
他设计的镜头密布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出现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天文台,服务于神舟系列飞船等航天设备,也应用在军事领域。这些大大小小的镜头,像是一双双“眼睛”,让想要看清目标的物体拥有了“视力”。
4月27日,福州西湖湖畔的福建会堂里华灯璀璨。这一天,包括林春生在内的388名福建省劳动模范和158名福建省先进工作者在这里接受表彰。
闪光灯聚焦处,55岁的林春生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作为劳模代表,他站在主席台上和大家分享了自己造“眼睛”的故事。而在此之前,他更多时候是守着电视机,被屏幕里激动人心的画面默默掀起心跳,他知道,自己和同事们见证并参与创造了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
企业转型的“领跑者”
1993年,被福建引进人才的政策吸引,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的林春生举家回到家乡福建。此前的10年里,他一直在陕西汉中一家军工企业从事导弹设计工作。
在福建光学仪器厂,大大小小的光学镜头成为每天与林春生“并肩作战”的伙伴。
精度达到微米级的光学镜头,需要通过光学设计、光学结构设计以及加工、调试,最终完成“眼睛”的使命。
如果说,光学设计解决的是理论上的可能性问题,那么,光学结构设计解决的就是制作中的现实问题,直接影响设计图纸能否通过加工、调试成为现实产品。而林春生负责的就是镜头的光学结构设计。
1998年前后,福建光学仪器厂开始经历军工企业改制转型的“阵痛”,经济效益下滑,人才流失严重,林春生成了少数几个留下来的老师傅。临危受命的“林师傅”带领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中。
每一次的新品研发都像是一次长跑,而林春生总会主动套上“领跑衫”,跑在队伍的最前面。直径300毫米大光电阵搜索望远镜头的设计便是一次“马拉松”历程。
要保证这个“大眼睛”顺利观测星空,必须找到和玻璃镜片膨胀系数接近的镜筒材料。否则,一旦遭遇高温或低温,镜片就会因为镜筒压力而变形,不仅影响成像质量,还可能会将镜片压裂。第一次试验时,镜片就在镜筒的挤压下破裂了。
经历了多次试验失败的低落后,林春生耐力不减。他带领团队查询资料、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一种合金的膨胀系数与玻璃镜片的膨胀系数接近,然而,这种合金价格高、加工性能差,并不适合大批量的工业生产。
出现的曙光又暗淡下去,林春生没有放弃,他知道,过了耐力的临界点就更接近赛程终点。
查阅学术专著,反复更改优化设计方案。已经不记得做了多少次比对试验,一种低合金钢终于浮出水面。这种材料不仅最接近玻璃的膨胀系数,而且价格便宜、方便加工、适于量产。至此,大型透射式望远镜的制作材料难题被攻克。现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近地空间目标监视光电望远镜阵”全部使用的是林春生设计的镜头。
2006年,福建光学仪器厂顺利完成改制,变身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
把图片还原成产品
随着企业在变焦镜头领域逐渐成为行业领先,林春生和同事们开始不断接到新的研制任务。
林春生和同伴们面对的经常是一片此前无人涉足的荒漠,很多产品的全部资料仅有一张图片或是几个参数,他们不仅要将产品还原制作出来,还要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飞跃。
2006年,林春生接到了新任务。一种无人机下方用于信息采集和武器瞄准的吊舱光学部分由福光负责攻关。彼时,一张同类产品的照片就是全部参考资料,国内没有类似产品的设计经验。
如何在只有半个篮球大的狭小空间内,实现镜头12倍变焦,同时整个吊舱重量不超过3公斤,这对镜片精度和材料选择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研发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失败在所难免,必须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
经过数次比对试验和几个月的昼夜公关,林春生团队最终找到了质量比最好的材料,成功解决了重量问题,并改进了光学结构设计,实现了无人机光电吊舱任务的顺利交付。
变与不变
20多年来,林春生团队先后设计形成新产品150余项,累计为公司增加销售收入5.5亿元,新增利润7500万元,新增税收1.3亿元。
作为公司的技术带头人,林春生很重视培养年轻技术人员,他的很多徒弟都已经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作为研发部里最年长的老师傅,同事们都亲切地叫他“春生师傅”。他带领的研发团队每年可以为企业创造50多项发明专利。
“我是一个趴在图板上作图30多年的典型‘理工男’。”这是林春生对自己的评价。习惯行动而不善于言谈的他把每个产品当作是自己的孩子。他习惯了接受任务,习惯了接受挑战,习惯了想方设法攻坚克难,习惯了如期完成产品交付。
新技术日新月异,新需求不断涌现。如今,林春生和同事们正努力让造出的“眼睛”更加清晰、明亮。
“我们的产品就是未来物联网的感知层。所有信息接入物联网和信息处理系统都必须首先通过我们的‘眼睛’,被‘眼睛’看到并看清。”林春生这样介绍产品的未来发展愿景。
林春生和他的镜头一起接受着变与不变的打量。一直改变的是任务内容、产品标准,始终不变的是他那份执着的情怀。当他看到辽宁舰上舰载机起飞的瞬间,当他看到阅兵时火炮精准命中目标的瞬间,当他看到神舟六号顺利实现并轨的瞬间,他觉得,没有哪一种职业比造“眼睛”更值得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