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探索 > 天文航天 >

航天技术应用于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建设

导读:


  在国防工业军民融合产品展览会上,中国航天科工三院的“城市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管理体系”一登场


  在国防工业军民融合产品展览会上,中国航天科工三院的“城市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管理体系”一登场,便引起了强烈关注。该体系依托住建部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试点项目,由中国航天科工三院牵头组织建设。体系建成后,将重点解决地下管线现状不明、家底不清、事故频发、隐患突出、马路拉链和窨井吃人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实现管线定位管理精细化、安全监管综合化、应急处置高效化、信息共享全面化。

  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地下管线建设规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凸显,我国城市正在面临着各种地下管线问题的挑战:城市内涝、道路地面塌陷、燃烧爆炸、热水伤人、窨井伤人、饮水污染、管线运维机制建立难度增大,其中导致各类地下管线事故频繁发生的人为因素,占4成以上,主要体现在地下管线资料不准、不全、不现势,地下管线维护不及时,以及相应政策法规的不健全,地下管线管理机制不完善等方面。

  航天科工三院运用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和精确探测、示踪标识、综合感知、系统集成的技术优势,按照“服务民生、务求实效;整合现有,提升能力;全面覆盖,互惠共享”的原则,构建面向管线的“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全面普查、隐患排查、安全预警、应急处置”安全管理两条主线的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平台,形成基于地上地下“一张图”的综合应用和完备的标准规范体系及规章制度,探索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实现综合管理应用的智能化、物联化、协同化,构筑安全坚强的城市地下“生命线”。

  在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方面,航天科工三院充分发挥航天多信息、复杂大系统集成的技术优势,构建一体化、系统化的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和工程建设体系,形成自主可控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平台,有效实现地下管线管理资源的深度共享和高度协同,提升地下管线安全监管和预警能力。运用遥感、定位、通信和控制等技术,研制了航天自主品牌的探地雷达、漏磁检测器、管道机器人、无人机等产品,实现管线信息的安全采集和传输。

  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体系建成后,能够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应用模式,可以为城市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为城市的优化设计和科学决策服务,能有效提升城市安全和管线安全整体水平;同时能提高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减轻、减少管线灾害事故发生的经济损失并促进地下管线产业链发展。

  智慧管网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面向水、热、气、电等管线及环境检测与保护等相关市政设施,基于管线的“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隐患排查、安全预警、应急处置”安全管理两条主线,以地上地下“一张图”为基础,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各管线权属单位提供智能化、集成化、协同化的应用。

  智慧管网综合介绍:

  智慧管网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面向水、热、气、电等管线及环境检测与保护等相关市政设施,基于管线的“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隐患排查、安全预警、应急处置”安全管理两条主线,以地上地下“一张图”为基础,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各管线权属单位提供智能化、集成化、协同化的应用。


智慧管网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面向水、热、气、电等管线及环境检测与保护等相关市政设施,基于管线的“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隐患排查、安全预警、应急处置”安全管理两条主线,以地上地下“一张图”为基础,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各管线权属单位提供智能化、集成化、协同化的应用。

“一张图”分析应用:安全隐患一张图、在线监测一张图、安全预警一张图、应急处置一张图、设备管理一张图、专题指标分析。

基于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将面向省级的地下管线各类信息展示和应用,融合各地市的地理信息、管线基础信息、管线规划建设信息、管线重大隐患信息等,构建地理信息系统,具体包括:

1)各地市的城市地下管网和综合管廊规划信息、年度建设计划、项目施工进展和竣工管线信息等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可视化实时展示,形成规划建设“一张图”应用。

2)各地市已投入运行的城市地下管网和综合管廊基本信息及周边环境信息集成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形成安全运行“一张图”应用。其中,管线(廊)基本信息包括管线类型、编号、长度、埋深、位置、属性等信息;周边环境信息包括管线(廊)周边轨道交通、人防工程等环境信息和管线(廊)与地上建筑、地下设施的位置关系等信息。

3)省级平台上结合大数据分析应用系统,统计分析各市(县)各类管线运行总长度、新增管线类型和长度、事故类型等,分析管线运行安全性与管线更新频率等信息,形成统计分析“一张图”应用。

排洪模型:综合城市降雨过程、地面径流水文过程以及地下管道排水能力和地表积水情况,构建排洪模型,分析城市内涝的影响范围、积水深度、积水量和积水时间等致灾因素。

排洪模型是以管网现状为依据,对内涝灾害形成过程的数学描述,通过模拟其发生、发展以及消退的整个变化过程,以科学准确的方式分析城市内涝的影响范围、积水深度、积水量和积水时间等致灾因素,从而为内涝防治对策和应急抢险预案的制定提供指导和依据。

通过对液位、雨量、视频等指标的综合监测,实时掌握低洼地段积水情况。结合气象信息、排水泵的工作能力等因素,应用排洪模型,预测低洼地段水位变化趋势,通过警示牌及时警示过往车辆和行人。通过启动应急处置流程,综合调配人员、车辆、物资等资源,达到及时排洪防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