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探索 > 天文航天 >

解读红安的“红色”密码

导读:

  这里走出两支主力红军,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

  这里走出两支主力红军,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

  解读红安的“红色”密码

  

解读红安的“红色”密码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内悬挂的第一次称“红军”的对联。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罗伊璠/摄

  “说红安为什么这样红,首先不是要讲这里出了200多位将军,而要说为革命牺牲的14万英雄儿女。”8月1日,面对“再走长征路”的全国媒体记者,红安县委书记余学武的开场白让人动容。

  红安,曾名黄安。中国工农红军两支长征主力部队——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从这里走出,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名将军,被称为中国第一将军县。

  在七里坪镇长胜街深深的街巷里,在红军纪念馆一幅幅黑白照片上,在红军家属真切的讲述中,80多年前红旗漫卷、风云激荡的场面恍若就在眼前。

  这是一片鲜血染红的土地

  资料显示,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里,每3人中就有1个红安人,每4名英烈中,就有1名属红安籍。

  走在红安县七里坪镇的长胜街头,随便问一个街坊,你会发现,这里几乎家家有红军,户户有英烈。

  “七里坪镇100多个村庄在战争中消亡。”镇宣传委员肖晓红介绍,1932年年底,红四方面军撤离后,国民党在当地实行惨绝人寰的屠杀,当时下辖的紫云区人口从6.5万骤减到1.6万,被称为“死人区”。“80多年过去,这里的人口仍未恢复到上世纪30年代的规模。”

  红安县内登记在册的烈士有22552名,这些姓名被镌刻在烈士陵园一面巨大的弧形黑色花岗石墙上。在这块弧长62米、高4.6米的“红安革命烈士纪念墙”的正中央上方,赫然刻着数字“140000”,密密麻麻的名字常让驻足的人视线模糊。

  发生在1796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故事,32岁的程星已经讲了10年。作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的讲解员,革命英烈的事迹,她早已熟稔于心。

  “高山岩洞是我的房,青枝绿叶是我的床。一颗红心拿不去,头断血流不投降。”被称为红二十五军“军魂”的吴焕先,早年在家乡发展建立党的秘密组织,组建农民协会,宣传革命思想,得罪了当地的地主恶霸,一家六口惨遭杀害。

  劫难过后,吴焕先继续投身革命洪流之中。1927年他领导黄麻起义取得胜利,后红二十五军重建,吴焕先任军长。母亲和身怀有孕的妻子听说部队军粮短缺,将婆媳二人乞讨来的“百家粮”送到军营,而她们自己却饿死在乞讨路上。吴焕先自己后来也在长征路上牺牲,年仅28岁。

  七里坪镇张李家村的村民也把最后一碗米、最后一尺布和最小的儿子都献给了红军。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奉命撤离大别山时,张李家村有60多名青壮参加红军,到新中国成立时,仅有张天伟、张天华、张天恕三兄弟幸存。

  曾任红一军第一师政治委员的戴克敏,全家14人参加革命,11人牺牲,满门英烈。还有夫妻烈士王鉴和夏国仪,程启宗、程启波、程启东和程训宣烈士四兄妹,巾帼英雄闵丹桂,少年勇士林清芝……

  80多年后,今天的青少年无法想象,当时16岁的肖国清在即将被活埋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唱出“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他们或许同样无法理解,“长征路上的七仙女”——7个十几岁的姑娘是哪儿来的力量,忍受饥饿、躲过追兵,日行百里,立下 “宁死在长征路上也不当逃兵”的誓言。

  毁家以纾难,青山埋忠骨。实际上,22552名在册有姓名的烈士之外,更多无名烈士的名字,则浓缩在大大的“14万人”里,默默无闻的革命者及他们的家人将全部的热血洒在了革命的征途中。

  在红安,流传着一句“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家、不要钱、不要命”,这是对革命年代红安人的真实写照。

  曾任红安县政研室副主任的刘晓军说,红安人常自嘲为“山民”,这里的人耿直、倔强、认死理。但也正是这种犟脾气,使得他们在长征路上、在革命路上不管是遇到自然艰险,抑或与敌人激战,都始终一往无前,不胜不休。

1 2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