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探索 > 自然探索 >

让逝者回归自然 让身后事更自然

导读:

  前不久,79岁的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公开发文交代身后事。她说,“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

  前不久,79岁的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公开发文交代身后事。她说,“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抱着这样的心态,她交代后人:在她过世后,无须用任何宗教的方式悼念,火化后采取花葬方式,不发讣文、不公祭、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不要出殡,一切从简。

  琼瑶在脸书上的3000字发文,引发社会热议。伴随着这个清明节的来临,也让我们问一下自己,既然死亡是谁都绕不开的归途,活在当下,是否能坦然面对身后事?

  记者微信朋友圈

  生态殡葬小调查

  推行多年

  生态殡葬逝者寥寥

  “几年前,马鞍一位老人过世后,家人思想开明,主动联系民政部门要求海葬,这件事曾成为美谈。”柯桥区民政局有关人员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家的思想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去年,民政部门又陆续接到了两位市民为家人选择海葬的申请。

  钱清镇怡风村的庞师傅是其中一位。他的母亲去年过世,庞师傅便联系民政部门,申请海葬。清明节前夕,记者辗转联系上庞师傅,在电话里,他明确告诉记者,海葬虽然有一定补贴,但为母亲如此选择身后事,不是因为经济原因,而是为了尊重老人遗愿。

  庞师傅说,父母身前都是厚养薄葬的拥趸者。因此,在选择身后事时,两位老人的意见非常统一——“海葬就行,骨灰撒了就好。”正因为老人有如此心愿,家里兄妹6人按照老人的遗愿,在他们相继去世后,都为老人选择了海葬。

  绿色生态殡葬既节约土地资源,又能保护环境,中央以及地方政府一直都在倡导,柯桥区更是在几年前出台了相应的奖励政策。如推行树葬、花葬等生态殡葬,可享受500元补贴;选择不保留骨灰的海葬,可享受3000元补贴。

  然而,记者了解到,目前柯桥区主流的安葬方式仍是墓地安葬,选择绿色生态殡葬的非常小众。2012年以来,海葬、树葬、花葬等数量少之又少。柯岩街道南山公墓的负责人石金龙说,公墓推出了树葬多年,但选择人员极少,只有约2%。

  观念转变

  年轻人接受生态殡葬

  清明节前夕,记者在微信朋友圈作了一次小调查,选择性地提了几个今后大家都要面对的问题:一、您愿意为您亲人选择树葬、海葬之类的绿色生态殡葬吗?二、在您过世后,您愿意选择树葬、海葬之类的生态葬吗?三、如果不愿意,原因是什么?

  短短1小时的时间,就有44位市民参与调查。70%的参与人员明确表示愿意接受绿色生态殡葬,其中选择树葬的比例最高为25%,海葬为20%,花葬为2.5%,要求做成钻石2.5%,愿意接受绿色殡葬而尚未明确何种方式的为20%;调查中,仅4人拒绝绿色生态殡葬,占9%;另外21%参与调查,但不明确表态。

  记者梳理了参与这项小调查的内容,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80后、90后显然对生态葬很能接受,参与调查的大部分小年轻明确表示,自己愿意选择绿色殡葬。同时,对父母的选择给予尊重,无论他们的遗愿是什么,一定会去执行。

  “人去世了,留个照片就好,骨灰撒了就撒了。”网友许先生的态度明确。90后陶小鹿说:“我觉得我们这代人思想更开放,而且到那时肯定是大势所趋。”

  明确表示不愿意的那几人理由也很坚定。“树死花移怎么办?实行海葬,也可能让鱼吃掉,路途又遥远,我不希望先人流浪,总得让后人有念想的地方,让人去祭奠。”网友蒋7717如此表示。网友熊大说:“父母养育我,理应祭奠,我不想清明节连个扫墓的地方都没有。”

  许先生表示,虽然自己能接受生态葬,可对于目前的做法依旧存疑。树葬、花葬之类的后期处置是否已全部到位?如果没有完善的后期服务制度,如何让大家安心选择这些葬法?他建议,像香港一样,安放先人排位的场所既有良好的环境,又有专人服务,后人付费购买服务和排位安放年限,此举既不占用空间,又让后人有祭奠之处。

  生态殡葬

  让逝者回归自然

  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绿色生态殡葬方式让逝者回归自然,既节省土地,又具有独特的纪念意义,且政府实行奖励措施,为何不受待见?

  市民邵先生的父亲是一位退休教师,老人思想开明。这些年,父亲年纪越来越大,身后的事也有所提及,遗体捐献、海葬之类的生态葬都曾有考虑。而邵先生的母亲则相对保守,一直坚称以后一定要入土为安,坚决反对老伴的选择。“虽然我也认同老父的选择,可如果母亲一定坚持土葬,我也会执行。毕竟,这事关孝顺、事关舆论。”邵先生的说法代表了很多柯桥人的心态。

  绍兴文理学院社会学教授夏国英说,殡葬是一种文化,源远流长。“靠海城市流行海葬,峡谷地区往往多半山腰悬棺,西藏有天葬习俗,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殡葬方式,是当地民众受城市风貌、风俗习惯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而绍兴人观念中的入土为安、祖坟不能离得太远等习俗,是千百年来受独特的地域特色所致。”

  既然是文化,是民俗,就不可能一下子全然转变。然而绿色生态殡葬,肯定是大势所趋,政府也有补贴给予引导。夏国英说,补贴,难以成为市民选择生态葬的最终原因。“提高生态葬的后续服务能力;综合习惯、文化等因素,针对性推出各类生态葬方式,让不同人群找到适合的方式才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