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探索 > 自然探索 >

探索高校智库公共形象塑造之路

导读:

 在首批25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中,共有6家高校类智库,虽然与其他6家依托于部委和科研机构的智库并称为

 在首批25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中,共有6家高校类智库,虽然与其他6家依托于部委和科研机构的智库并称为专业性智库,但其特殊性不容置疑。作为高端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抓住机遇,在已有的智库实体基础上实现转型升级,关乎高校智库在未来智库体系中的地位和分量。但是,不同于综合性智库本身具有级别高和直报中央的便利,在影响决策中举足轻重;也不同于社会和企业智库能够灵活地借助多元渠道、开展各种活动,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高校智库应主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目前来看,恰当、有效地借助舆论传播,塑造良好的公共形象,取得在对上和对下影响力中的平衡,应成为高校智库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基于6家高校智库的实际情况和已有共性,其公共形象塑造工作可以从长效沟通、集聚优势、跨越式发展三个方面顺次展开。

  构建长效沟通机制

  智库影响力的提升离不开媒体、公众、政府与智库的多元互动和通力合作,其中成效最快的无疑是与媒体的合作。高校智库在未来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与三方面主体的有效沟通工作。

  一是应充分借助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外力宣传与自身推广相结合。在信息化、网络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与媒体的合作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挑选有实力的主流媒体伙伴,建立长效沟通合作机制。高校智库可以基于自身的研究领域,依据双方意愿有选择性地联系几家国内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甚至可以给予其中有条件、有实力的媒体以独家合作的特优条件。对于独家的机会应当秉持开放且公平的竞争原则,具体期限视之后的合作效果适度延长。待机制稳定之后,可以定期召开媒体见面沟通会。

  其二,充分依托自媒体平台,建立高校智库自身的宣传网络体系。建立智库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目前已经成为智库建设的必选路径;而如何依托已有的和新建立的平台进一步扩大受众面是接下来努力的方向。学生和校友资源无疑是高校智库的一笔宝藏,鼓励在校学生和校友积极关注和推广,甚至不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的交流活动都是有效宣传途径。青年学生接触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强、速度快,借助相关学生力量开发智库客户端,开展线上直播等活动都是可能的途径。此外,高校智库也应当积极实现向海外的自媒体推广,依靠领英(Linkedin)等社交媒体提升海外知名度是最为快捷和可行的方法之一。

  二是借助先进技术手段,选择公众喜闻乐见的研究成果展现方式。公众的作用最主要体现在舆论传播方面,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和口碑是实现与公众良性互动的基础。其中智库的观点和思想在宣传推广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风格”是一个关键要素。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才能得到大众的青睐;而挑选一些贴近民生的观点,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其形象化、动画化早已成为海外智库和咨询公司的惯用方法。这些工作的实现一方面需要智库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媒体的支持和配合。

  三是立足自身专业定位,为政府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智库产品。政府是智库最重要的沟通和服务对象,与其他类型的智库相比,高校智库的研究能力是其绝对优势;与此同时,高校智库往往是明星学者云集之地,他们常常成为政府寻策问计的对象。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找准学科优势定位,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研究专长,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打造集聚优势

  在未来的智库影响力建设中,高校智库经过一到两年搭建起稳定、系统的沟通和宣传平台之后,在公共形象塑造方面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应当是集聚优势、整合资源,建立起以智库为中心的,带动所在高校整体的,全方位、多角度,从研究到发布的全过程合作网络体系。具体措施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加强智库的协同作战能力。与国内智库的合作方面,应集聚相关领域学术团队的优势,与高水平的研究机构签署联合研究协议。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党政机关,都拥有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研究平台。高校智库可以充分利用其具有号召力的“名校”形象和灵活开放的“新智库”发展平台,整合多专业、多行业、多领域资源,寻求学科局限的新突破,实现多元化发展的新模式,积极提升高校智库在智库领域中的影响力。

  与海外智库的合作方面,应整合全球性智库和论坛的资源,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新型智库的形象塑造注定不能只局限于国内,而应当面向全球。加强与海外智库的合作,首先应当追踪关注它们的研究动态,积极参与海外有影响力的顶尖智库组织的全球论坛、国际会议等,在国际舞台上发声。其次,与海外智库、高校和政府的研究中心等建立合作关系,例如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举办学术会议、互换访问学者等;尤其是借势于那些已经在中国本土开展业务的研究机构,例如对智库建设一直高度关注的宾大沃顿中国中心(Penn Wharton China Center),久负盛名的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等。再次,高校智库基于其机制上的优势可以聘请外籍研究人员;还可以借助已有的平台举办多领域的国际论坛,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建立年会机制,例如每年召开一次“全球高校智库高峰论坛”,代表中国顶尖的智库机构形成品牌,以提升自身乃至中国智库整体的国际影响力。

  二是打造智库的特色产品品牌。依托于已有的内刊,编写智库年鉴,创办期刊,逐步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产品无疑是形象塑造的重要依托,智库的产品特色在于其思想性,能否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可,并最终转化为国家政策还要得力于研究人员的能力素质,但在产品的推广和品牌宣传方面,智库本身仍可以主动做一些努力。第一,最容易实现的便是每年编写智库年鉴,将一年来的大事件和学者观点进行整理、汇总成集;并制作成电子版和纸版在线上线下发布和推广;其中线上产品可以加入动画、特效,使其更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第二,条件成熟后,智库可以创立自己的智库建设主题刊物,可以是报纸也可以是杂志,欢迎各界关注智库建设和发展的人士投稿,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言献策。刊物的创办也有利于增强智库宣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且可以帮助青年学者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长远来看,当刊物成型且具有一定影响力之后,可以推出中英文双语版。第三,新智库发展步入正轨之后。可以逐步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使智库更多地以整体的形象面对媒体和公众,而不再让大家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明星学者身上或者学校本身的知名度上。

  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