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虎啸龙吟:让自然的生动重新归来
本报记者 龚保华
长白山深处、虎啸龙吟,老熊、野猪、狍子、梅花鹿、狐狸、獾子、飞鸟……大自然生灵出没其间,身影灵动、神秘而天然。
那么,长白山深山老林中,曾经美丽生动到什么景象呢?记者与著名学者、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多年来经常在风霜雨雪中穿山越岭、走村串屯深入探访,采撷温润入心的风土民情,漫漫长途中听他讲过无数动人的传说、奇妙的故事。谈及虎文化,这更是曹保明心中民间文化最迷人的一个篇章。
曹保明动情地表示:查阅历史记载,长白山的原始生态好得令人惊叹!到处是苍树老林,远远望去“一片黑绿,人不敢入”(清·吴樵《宽城随笔》);“森林满语曰窝集:吉林全省计有四十八窝集,大者亘千余里,小者亦百数十里,参天蔽日,人迹罕到……”(《吉林通史》卷二,孙乃民主编)。在这种环境中,人必须要了解山林,更要了解山林中的生物,包括虎、豹、鸟类等等。
2008年9月,记者采访第五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蒋子龙,在谈及他印象最深的吉林作家时,蒋子龙特别提及吉林作家曹保明、胡冬林的作品。他感慨地对记者说:“这些人为东北文化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吉林的东北风有力度有阵势!”蒋子龙还曾特地询问曹保明所著《世上最后一个懂鸟兽语言的人》一书中所采访的、能以鸟兽语言召唤它们的金学天的情况。在学者汪玢玲所著《东北虎文化》(中华书局2007年版)一书中,也记载了曹保明调查长白山懂得虎语言的金学天与金家的书《高兴》之事。日前,《世上最后一个懂鸟兽语言的人》(曹保明著)韩文版也已出版发行。
天地法则
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东北长白山腹地十四道沟地区,有一个叫金学天的人,他家有一本叫《高兴》的记载野兽“语言”的书,据说他懂兽语。他是第十一代狩猎世家的传人,爷爷叫金洪弼,父亲叫金达纯。他们一共哥四个,他是最小的一个。在他10岁那年,有一天,父亲从山上狩猎回来,他见父亲的嘴一会儿歪向东、一会儿歪向西,发出不同的恐怖声音……他以为父亲得病了,就问:“这是怎么了?”父亲说:“我在说兽语。”金学天惊奇地说:“怪不得俺听不懂!”父亲说:“你想听懂吗?”他忙说:“想。”父亲说:“学我!”于是,父亲的嘴怎么动他就怎么动,父亲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他就发出什么样的声音。父亲乐了,说:“就教你了!”从此,他就和父亲一块上山去“召唤”野兽,然后狩猎。
召唤就是使用野兽的“语言”把野兽召来,要分辨动物当时的情况,这属于狩猎人的绝技,也考验狩猎人的品德。为什么会说野兽的“语言”是猎人的品德?上个世纪90年代,曹保明去采访金学天,金学天在他的窝棚前告诉曹保明,猎人在山上狩猎要遵守山场子的规矩,不能出现“打亏情”和把“山场子打浑了”的事情。所说“打亏情”,是指猎人由于不懂野兽的语言,打了怀孕的母兽,或者打了正在“相爱”的某一只兽,这都是“打亏情”;所说的把“山场子打浑了”就是指人不遵守各个季节的打猎法则,即“冬不打素夏不打荤”。
素和荤,是指动物的大小。素,又叫“素菜”,如野鸡、兔子、山猫、地鼠等等,这类动物身体小,冬天活下来已经不易,所以在严寒的季节里尽量不要伤害它们;荤,又叫“荤菜”,指老虎、狗熊、野猪、狍子等大型动物,在夏天时应尽量少猎它们,因为这类动物的体积大,打下后吃不完,肉不易贮藏,容易腐坏——这些都是打猎的道德,也是“山场子规矩”。如果不按照这些规矩从事,山里人就叫“把山场子打浑了”。
祠虎为神
虎踞山林敬为王
在东北长白山里,处处都有学问。进山后,首先要搭“老把头”庙。这种举动,是对自然中虎的崇拜。虎之为神,在《后汉书》中就已有记载:“祠虎以为神。”在吉林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这样固定的概念,比如过去山里人出门,一定要先祭拜山神爷老把头。它是谁呢?有说它是指老虎。虎在民间为神由来已久,吉林人称老虎为山神爷,并有“山神爷节”。长白山区尤好祀山神,每出游至深山老涧,皆见架木板为小庙,庙前竖木为杆,悬彩布置香炉,供山神位。也有供老把头的,主要是因为山里多猛兽,祈神呵护人。“被祭祀的神灵还有虎神、鹰神”(谷长春主编《吉林地域文化通览》)。吉林长白山区的山神爷节(老虎节)、木把节、老把头生日,同为农历三月十六日。但据《永吉县志》记载,山神爷和老把头是有区别的,山神爷专指老虎,而老把头则是人。这一天是长白山区放山、采参、采药、伐木、狩猎之人的共同节日,“其日,山神庙会,各参户集资演戏,山村具牲礼祀神者尤众”。可见,老虎是长白山一种独特的受人尊崇之物。
为什么东北人把虎视为山神爷呢?曹保明认为有几个原因。主要原因是从前长白山生态环境良好,食物链正常衔接,适合大型动物老虎的生存;同时,人们视虎为山神爷,认为“爷”就是“王”,虎不但额头上有个“王”字,而且在同大型动物熊、豹争斗中,多为虎胜,所以在观念上人们就产生了对虎的崇拜;并且,在东北和长白山区各民族皆有万物有灵的观念和信仰,虎踞山林为王,视虎为山神爷,这切合了民间信仰。在长白山里,“一般看见了虎的足印,即使是迎面而来的,人们也要顺着虎的足印走一节,然后再慢慢转过去。”(清,刘建封,《长白山江岗志略》)这表现了人对动物、特别是虎的重视,并在客观上起到了对自然和动物的保护作用,也使得发现了人的虎自然就躲避开了——大自然永远把无比美好的东西留给那些关爱大自然的人。
所以,人们在歌颂英雄的时候往往都将其与自然的崇拜连在一起。传说,清太祖努尔哈赤小时候叫小罕子,他聪明伶俐,而且和老虎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小罕子十三四岁时,他四处讨饭走到一个地方,当地县官一看小罕子正是他要捉拿的人,就命人把小罕子抓了起来。县官想,干脆我把他“处理”掉得了,以免日后出麻烦,于是就把小罕子捆起来。县官老婆在一旁看见了,问:“你要把他怎样?”县官说:“杀掉。”县官老婆说:“别杀。把他扔到虎圈里,我要亲眼看一看他是怎么让老虎一口一口吃掉的。”县官喜道:“好主意。”原来这个县官平时喜爱老虎,让人捉了许多老虎养在房后园子里,平时专供观赏,也时常把犯人扔进虎圈喂虎,供人们观看。现在老婆有这个愿望,他当下命人给小罕子解下绳子,由两个人抬着从两丈多高的虎圈墙上扔了进去。小罕子从地上爬起来,一看是老虎,二话没说就一顺腿骑上一只,还自言自语地问:“这是谁家的大猫?骑一骑行不行?”这样一说、一骑,老虎还真是温顺,让小罕子骑上后,就顺着虎圈跑开了。一圈儿、两圈儿,一连跑了十七八圈儿,一直跑得小罕子喊:“停下!停下!俺有点饿了。”小罕子下了虎身,老虎却吓得贴墙躲在一旁。县官和县官老婆看到老虎这么听小罕子的话,小罕子拿老虎只当大猫玩儿,就知道小罕子不是一般人,只好把他放了。这则有趣的故事在《清史稿》和一些古籍中都有记载。另外,在《三国演义》之中,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刘备的五虎上将,据民间传说他们也懂兽语。